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贯休诗歌禅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1-18页
第一章 贯休生平简述和佛禅修习的社会背景第18-22页
    第一节 贯休生平简述第18-19页
    第二节 贯休佛禅修习的社会背景第19-22页
        一、一花即将开五叶:禅门的流变与转型第19-20页
        二、内忧外患:唐王朝的艰难时期第20-22页
第二章 贯休诗歌内容的禅学特色第22-45页
    第一节 “五湖浪向心中白”——对心性的修炼第22-27页
        一、重视心性第22-25页
        二、心为明月第25-27页
    第二节 “杉松共在寂寥中”——在静中体味永恒第27-37页
        一、寂然独坐第28-30页
        二、心中无事第30-32页
        三、渐次修行第32-34页
        四、六根圆融第34-37页
    第三节 “等闲眠片石”——建立平凡的佛性我第37-45页
        一、触类是道第38-41页
        二、直行放任第41-42页
        三、昭显丕变第42-45页
第三章 贯休的诗歌构思与禅意思维第45-60页
    第一节 “寂而常照”的艺术思维第45-51页
        一、重冥想的苦吟原则第45-47页
        二、重中道的一元论第47-49页
        三、重主体的共感论第49-51页
    第二节 “即景会心”的审美情趣第51-56页
        一、尚“自然”的审美倾向第51-53页
        二、尚“人情”的审美趣味第53-55页
        三、尚“氤氲”的审美境界第55-56页
    第三节 “野老讴歌”的形式技巧第56-60页
        一、偈颂体的运用第56-57页
        二、化用佛事、佛语的儒者禅第57-60页
第四章 佛禅视野下的贯休诗歌的地位与影响第60-69页
    第一节 “粗而雅”:由俚俗向清雅的过渡第60-64页
        一、义在文内第60-62页
        二、以形写形第62-64页
    第二节 “以诗笔为佛事”:对后世的影响第64-69页
结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谈奥尔巴赫作品中的笔触意义
下一篇:从毕加索的《宫娥》看古典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