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1-16页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选题背景第11页
        2.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15页
        1. 研究思路第14页
        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主要创新点第15-16页
一、群体性事件及网络舆情的概况第16-22页
    (一)群体性事件第16-18页
        1.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第16-17页
        2.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第17页
        3.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第17页
        4.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第17-18页
    (二)网络舆情第18-22页
        1. 舆情与网络舆情第18-19页
        2.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第19-20页
        3. 网络舆情的形成条件第20页
        4.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第20-22页
二、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构成第22-29页
    (一)网民成为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构成主体第22-26页
        1. 网民的结构分析第22-25页
        2. 网民的参政热情第25页
        3. 网民的非理性行为第25-26页
    (二)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催生因子第26-29页
        1. 群体性事件频发第27页
        2. 官方发布与人民获取的信息量不一致第27页
        3. 网络新媒体成为新兴网络媒体调集地第27-29页
三、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问题第29-36页
    (一)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产生的负能量第29-32页
        1. 蝴蝶效应下网络信息的极速传播第29-30页
        2. 从众行为下群体极化的局限性第30-31页
        3. 匿名制服下民粹主义的释放过甚第31-32页
    (二)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34页
        1. 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观念落后第32-33页
        2. 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力第33页
        3. 网络舆情治理法制建设的滞后性第33-34页
    (三)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问题第34-36页
        1. 网络舆情治理决策制定中的利益协同问题第34页
        2. 网络舆情治理决策执行中的资源协同问题第34-35页
        3. 网络舆情治理成效建设中的机制协同问题第35-36页
四、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6-42页
    (一)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民主制衡第36-37页
        1.禁锢到解放:绝对权威的打破第36-37页
        2.少数到多数:参与阶层的扩大第37页
        3.纵向到横向:权力方向的改变第37页
    (二)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第37-39页
        1.政府执政理念和思维的转变困难第38页
        2.未能搭建起官民互动的广阔平台第38-39页
        3.司法系统和公共舆论的灰色地带第39页
    (三)我国基本国情对基本网情的影响第39-42页
        1.网络舆论建设者身份的不平等性第39-40页
        2.信息资源流动的阻隔性和失效性第40页
        3.网络话语权的保障对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两面性第40-42页
五、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问题解决对策第42-48页
    (一)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引导之道第42-45页
        1.舆情闸门的开启:社会负面情绪的泄洪第42-43页
        2.舆论领袖的培育:网络评论员对话语权威的争夺第43-44页
        3.信息把关的加强:网络管理员对不良信息的控制第44-45页
    (二)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问题的工作建议第45-46页
        1.倡导善治理念,改进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观念第45页
        2.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确保及时发现热点问题第45-46页
        3.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机制,加强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第46页
    (三)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软引导”治理机制第46-48页
        1.正视网络舆情监督的重要意义第46-47页
        2.加速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进程第47页
        3.培养广大网民和媒体工作者的自律性第47-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附录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争议海域既有石油合同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仲裁条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