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育期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气候变化背景 | 第11-14页 |
1.2.2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 | 第14-15页 |
1.2.3 气候变化下的作物需水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1.3 河流水系 | 第20-21页 |
2.1.4 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2.1.5 土壤与植被 | 第22-23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5页 |
2.2.1 经济社会指标 | 第23-24页 |
2.2.2 人口及城市化 | 第24页 |
2.2.3 城乡生活水平 | 第24-25页 |
2.3 海河流域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海河流域农业气象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 第28-46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2 农业气象因子演变规律分析 | 第29-36页 |
3.2.1 降水 | 第29-31页 |
3.2.2 气温 | 第31-33页 |
3.2.3 相对湿度 | 第33-34页 |
3.2.4 日照时数 | 第34-35页 |
3.2.5 平均风速 | 第35-36页 |
3.3 海河流域干旱特征与旱涝交替降雨频率分析 | 第36-44页 |
3.3.1 资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3.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海河流域冬小麦物候期演变特征 | 第46-60页 |
4.1 WheatGrowth生育期模型介绍 | 第46-47页 |
4.1.1 模型假设 | 第46-47页 |
4.1.2 冬小麦生育期生理发育时间阈值 | 第47页 |
4.2 资料与方法 | 第47-53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7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47-5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4.3.1 单点生育期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4.3.2 海河流域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演变规律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海河流域玉米物候期演变特征 | 第60-66页 |
5.1 玉米物候期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60页 |
5.1.2 玉米发育期积温阈值确定 | 第60-61页 |
5.2 积温阈值法适用性分析 | 第61-62页 |
5.2.1 夏玉米积温阈值法适用性分析 | 第61页 |
5.2.2 春玉米积温阈值法适用性分析 | 第61-62页 |
5.3 生育期演变规律 | 第62-64页 |
5.3.1 夏玉米生育期演变规律 | 第62-63页 |
5.3.2 春玉米生育期演变规律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海河流域冬小麦和玉米各生育期的需水特征分析 | 第66-78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6.1.1 需水量计算 | 第66页 |
6.1.2 冬小麦作物系数 | 第66-67页 |
6.1.3 夏玉米和春玉米作物系数 | 第67页 |
6.2 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典型作物需水的影响分析 | 第67-75页 |
6.2.1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作物需水影响分析 | 第67-70页 |
6.2.2 气候变化对玉米作物需水影响分析 | 第70-75页 |
6.3 小结 | 第75-78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8-82页 |
7.1 结论 | 第78-80页 |
7.2 建议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