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中国虚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2-2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3 研究述评第19-20页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第20-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0-21页
        1.3.2 章节安排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2-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创新点第23-24页
第2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虚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理论分析第24-3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9页
        2.1.1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内涵第24-26页
        2.1.2 虚拟社会治理方式的内涵第26-29页
    2.2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虚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理论依据第29-34页
        2.2.1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第29-33页
        2.2.2 治理理论第33-34页
    2.3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虚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必要性第34-37页
        2.3.1 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第34-35页
        2.3.2 应对社会治理挑战的必然选择第35-36页
        2.3.3 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第36-37页
第3章 虚拟社会发展第37-49页
    3.1 虚拟社会发展现状第37-41页
        3.1.1 网民数量庞大第37-38页
        3.1.2 基础资源丰富第38页
        3.1.3 网络覆盖不广第38-39页
        3.1.4 网络速度不快第39页
        3.1.5 数字鸿沟明显第39-41页
    3.2 虚拟社会发展趋势第41-47页
        3.2.1 网络用户平民化第41-42页
        3.2.2 网络结构网格化第42-44页
        3.2.3 网络应用融合化第44-46页
        3.2.4 网络舆情危机化第46-47页
    3.3 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虚拟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第49-66页
    4.1 虚拟社会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第49-58页
        4.1.1 虚拟社会治理意识普遍增强第49-51页
        4.1.2 虚拟社会治理法律基本建立第51-54页
        4.1.3 虚拟社会治理平台已经搭建第54-56页
        4.1.4 虚拟社会治理手段日趋娴熟第56-58页
    4.2 虚拟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8-62页
        4.2.1 虚拟社会舆情危机仍然突出第58-60页
        4.2.2 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不平衡第60页
        4.2.3 权力维护与权利保障不平衡第60-61页
        4.2.4 管理规制与疏通引导不平衡第61-62页
    4.3 虚拟社会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第62-66页
        4.3.1 国家与社会间力量的结构性不平衡第62-63页
        4.3.2 虚拟社会治理理念和意识相对落后第63-64页
        4.3.3 虚拟社会治理本身的特殊性与难度第64页
        4.3.4 虚拟社会治理制度和法治建设滞后第64-66页
第5章 虚拟社会治理之行政管治第66-85页
    5.1 虚拟社会行政管治机构变迁第66-70页
        5.1.1 国家信息化小组与自发式管治第67-68页
        5.1.2 互联网协调小组与协作式管治第68-69页
        5.1.3 中央网信领导小组与统领式治理第69-70页
    5.2 虚拟社会行政管治的主要手段第70-82页
        5.2.1 外包式监管第71-72页
        5.2.2 技术性过滤第72-75页
        5.2.3 专项式整治第75-80页
        5.2.4 应急性处置第80-82页
    5.3 虚拟社会行政管治存在的不足第82-85页
        5.3.1 行政管制不当导致权利难以保障第82页
        5.3.2 普遍的预审查导致民意表达受限第82-83页
        5.3.3 常规化专项整治弱化制度化治理第83页
        5.3.4 突发事件处置不当损害政府形象第83-85页
第6章 虚拟社会治理之社会自治第85-97页
    6.1 国外虚拟社会自治的经验第85-87页
        6.1.1 美国:法治与技术支撑下的自治第85-86页
        6.1.2 英国:行业组织主导下的自治第86-87页
        6.1.3 日本:技术与教育结合下的自治第87页
    6.2 中国虚拟社会自治的进展第87-94页
        6.2.1 行业组织自治第88-89页
        6.2.2 网络机构自治第89-93页
        6.2.3 网民自治自律第93-94页
    6.3 中国虚拟社会自治的不足第94-97页
        6.3.1 社会自治意识先天不足第94页
        6.3.2 网络行业组织自治力较弱第94-95页
        6.3.3 网络服务商自治主动性不强第95页
        6.3.4 行政管治不当弱化社会自治第95-97页
第7章 虚拟社会治理之法治治理第97-117页
    7.1 虚拟社会法治的意涵与价值第97-102页
        7.1.1 虚拟社会法治的意涵第97-100页
        7.1.2 虚拟社会法治的价值第100-102页
    7.2 法治前提:虚拟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定第102-112页
        7.2.1 虚拟社会治理立法原则第103-104页
        7.2.2 虚拟社会治理立法模式第104-105页
        7.2.3 虚拟社会治理立法成效第105-109页
        7.2.4 虚拟社会治理立法反思第109-112页
    7.3 法治关键:虚拟社会治理的法律实施第112-117页
        7.3.1 虚拟社会治理与执法第113-114页
        7.3.2 虚拟社会治理与司法第114-115页
        7.3.3 虚拟社会治理与守法第115-117页
第8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中国虚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路径选择第117-137页
    8.1 构建虚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框架第118-126页
    8.2 强化政府主导下的虚拟社会自治第126-131页
    8.3 以法治规范中国虚拟社会治理第131-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30年代《申报》对新生活运动的舆论宣传
下一篇: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大学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