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区域金融效率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的相关性研究 | 第14-16页 |
1.2.4 文献简评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19-21页 |
第2章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金融效率的理论基础 | 第21-33页 |
2.1 金融生态理论 | 第21-22页 |
2.2 区域金融生态体系的构成 | 第22-25页 |
2.2.1 金融生态主体 | 第22页 |
2.2.2 区域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22-25页 |
2.3 区域金融效率的相关理论 | 第25-33页 |
2.3.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25-28页 |
2.3.2 金融效率论 | 第28-30页 |
2.3.3 区域金融理论 | 第30-33页 |
第3章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金融效率的现状分析 | 第33-49页 |
3.1 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 第33-39页 |
3.1.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3.1.2 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的描述性分析 | 第35-39页 |
3.2 区域金融效率的现状 | 第39-49页 |
3.2.1 模型与指标的选择 | 第39-43页 |
3.2.2 区域金融效率描述性分析 | 第43-45页 |
3.2.3 区域金融效率差异的分析 | 第45-49页 |
第4章 金融生态环境对我国区域金融效率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9-56页 |
4.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49-52页 |
4.1.1 经济基础与金融效率 | 第49页 |
4.1.2 政府主导作用与金融效率 | 第49-50页 |
4.1.3 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效率 | 第50-51页 |
4.1.4 诚信环境和社会保障与金融效率 | 第51-52页 |
4.2 模型的构建 | 第52-53页 |
4.3 实证检验 | 第53-56页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含义 | 第56-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6-58页 |
5.2 启示与建议 | 第58-61页 |
5.2.1 资源引入与产业转型共同推进,培育区域特色经济竞争力 | 第58-59页 |
5.2.2 减少落后区域政府干预,缩小区域间市场化差异 | 第59页 |
5.2.3 放开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限制,鼓励金融创新 | 第59-60页 |
5.2.4 缩小区域间教育和社会保障投入差异,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论文发表及科研参与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