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大麦无叶耳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中文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页
1 前言第11-26页
    1.1 作物理想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第11-17页
        1.1.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3页
        1.1.2 作物株型相关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第13-17页
            1.1.2.1 株高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2.2 分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1.2.2.1 分蘖夹角的基因调控第15-16页
                1.1.2.2.2 分蘖数的基因调控第16页
            1.1.2.3 叶夹角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 无叶耳突变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无叶耳玉米突变体的研究进展第18页
        1.2.2 水稻无叶耳突变体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3 大麦无叶耳突变体的研究进展第19页
    1.3 植物SBP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第19-21页
        1.3.1 SBP基因家族结构第20页
            1.3.1.1 DNA结构域第20页
            1.3.1.2 其他结构域第20页
        1.3.2 SBP家族的功能第20-21页
    1.4 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的主要方法第21-25页
        1.4.1 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第21-23页
            1.4.1.1 同源克隆第21页
            1.4.1.2 图位克隆第21-22页
            1.4.1.3 转座子标签法第22-23页
        1.4.2 基因功能分析的主要方法第23-24页
            1.4.2.1 植物基因的过量表达分析第23页
            1.4.2.2 植物基因的RNA沉默分析第23页
            1.4.2.3 目的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分析第23-24页
        1.4.3 植物组织培养及转化技术第24-25页
            1.4.3.1 植物组织培养第24-25页
            1.4.3.2 植物有关转化技术第25页
                1.4.3.2.1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第25页
                1.4.3.2.2 基因枪轰击转化方法第25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8页
        2.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方法第26-28页
        2.1.2 菌株和载体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9页
        2.2.1 表型调查第28-29页
        2.2.2 DNA提取步骤及试剂配制第29-30页
            2.2.2.1 DNA提取步骤第29页
            2.2.2.2 DNA提取试剂的配制第29-30页
        2.2.3 RNA提取步骤及试剂配制第30-31页
            2.2.3.1 RNA提取步骤第30-31页
            2.2.3.2 RNA提取试剂的配制第31页
        2.2.4 cDNA的合成第31-32页
        2.2.5 高保真PCR扩增第32-33页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3-34页
            2.2.6.1 琼脂糖凝胶电泳配置及成像第33-34页
            2.2.6.2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的配制第34页
        2.2.7 目的片段胶回收第34页
        2.2.8 同源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第34-37页
        2.2.9 大肠杆菌热激转化过程第37页
        2.2.10 质粒提取第37页
        2.2.11 野生型大麦UC1134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第37-39页
            2.2.11.1 野生型大麦UC1134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8页
            2.2.11.2 野生型大麦UC1134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第38-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51页
    3.1 无叶耳突变体大麦材料的获得及表型鉴定第39-40页
    3.2 无叶耳突变体B1-7303的遗传分析第40-41页
    3.3 大麦LIGULELESS1(LG1)同源基因的克隆第41-45页
        3.3.1 大麦LG1基因cDNA扩增及序列分析第42-44页
            3.3.1.1 大麦LG1基因cDNA的扩增第42页
            3.3.1.2 大麦LG1基因cDNA序列分析第42-44页
        3.3.2 大麦LG1基因组DNA扩增及序列分析第44-45页
            3.3.2.1 大麦LG1基因组DNA扩增第44页
            3.3.2.2 大麦LG1基因组DNA序列分析第44-45页
    3.4 LIGULELESS1(LG1)基因的功能验证第45-48页
        3.4.1 LIGULELESS1(LG1)基因的表达特征第45-47页
        3.4.2 构建基因过量表达载体及大麦转化第47-48页
    3.5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突变位点的验证第48-50页
        3.5.1 分子标记开发第48-49页
        3.5.2 F_2群体突变位点检测第49-50页
    3.6 其他无叶耳突变体材料的遗传分析第50-51页
4 讨论第51-55页
    4.1 野生型大麦与无叶耳突变体大麦理想株型讨论第51-52页
    4.2 无叶耳突变体大麦突变区域讨论第52-53页
    4.3 LG1基因的功能验证第53-55页
5 结论第55-56页
    5.1 大麦突变体无叶耳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第55页
    5.2 大麦LIGULESS1(LG1)同源基因的单碱基突变可能导致叶耳缺失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附录第62-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控释肥氮释放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下一篇:城门镇林浦村历史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