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多中心视角下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8-10页
图目录第10-11页
表目录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页
 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5页
   ·研究思路第13-15页
   ·研究方法第15页
 3. 主要创新与局限第15-17页
   ·主要创新第15-16页
   ·研究局限第16-17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7-28页
 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第17-22页
   ·城市空间集中分散的更迭——城市规划视角第17-20页
   ·城市空间结构“黑箱”——空间自组织视角第20-21页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城市经济视角第21-22页
 2. 郊区化与多中心的发展第22-27页
   ·城市发展阶段与郊区化的判定第22-25页
   ·郊区化与多中心结构第25-27页
 3. 理论假设第27-28页
第三章 方法论与数据库第28-33页
 1. 静态方法——基于人口密度第28-29页
   ·人口密度模型与郊区化第28页
   ·就业次中心的识别第28-29页
 2. 动态方法——基于功能联系第29-32页
 3. 数据库的来源与构建第32-33页
第四章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第33-43页
 1.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化第33-36页
   ·民国之前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第33-34页
   ·民国时期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第34-35页
   ·建国初至1990年代初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第35-36页
   ·1990年代后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第36页
 2. 上海城市发展阶段判定第36-38页
 3. 上海近期空间结构演变——基于人口密度分布第38-43页
   ·居住人口的分布演变第39-40页
   ·就业人口的分布演变第40-43页
第五章 上海郊区多中心结构的发展第43-59页
 1. 上海郊区空间模式第43-45页
 2. 上海郊区就业中心的演变第45-54页
   ·就业中心的定义第45页
   ·上海郊区就业中心的发展演变实证第45-50页
   ·结果分析与预测第50-54页
 3. 上海就业中心之间功能联系第54-57页
   ·功能联系的测度第54-56页
   ·结果分析与预测第56-57页
 4. 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第59-67页
 1. 经济因素第59-62页
   ·土地使用制度变迁第59-60页
   ·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第60-62页
 2. 社会因素第62-66页
 3. 政策规划因素第66-6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1. 研究主要结论第67-68页
 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一第73-74页
附录二第74-75页
附录三第75-76页
后记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诚怀于心 相间以理--医院公共区域内个人空间与物理环境关系研究
下一篇:拟选植物繁殖与盐土适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