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稀井网条件下裂缝—孔隙型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以克深9区块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0页
        1.2.1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9页
        1.2.2 离散化裂缝网络模型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0-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2 研究思路第11页
        1.3.3 技术路线第11-12页
    1.4 技术创新第12页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第12-13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3-17页
    2.1 区域构造特征第13页
    2.2 地层特征第13-17页
        2.2.1 地层层序第13-15页
        2.2.2 目的层地层划分对比第15-17页
第三章 沉积储层特征第17-42页
    3.1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第17-21页
        3.1.1 沉积背景第17页
        3.1.2 沉积相类型第17页
        3.1.3 沉积相对比第17-19页
        3.1.4 沉积相展布第19-21页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21-22页
    3.3 储层孔喉特征第22-24页
        3.3.1 储集孔隙类型特征第22-23页
        3.3.2 喉道特征第23-24页
    3.4 储层物性特征第24-25页
    3.5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第25-31页
        3.5.1 野外露头发育特征第25-26页
        3.5.2 岩心裂缝发育特征第26-28页
        3.5.3 测井解释裂缝发育特征第28-30页
        3.5.4 薄片裂缝发育特征第30-31页
    3.6 隔夹层分布特征第31-36页
        3.6.1 隔层第31-32页
        3.6.2 夹层第32-36页
        3.6.3 隔夹层封隔性评价第36页
    3.7 储层控制因素第36-39页
        3.7.1 沉积作用第36-38页
        3.7.2 成岩作用第38-39页
        3.7.3 构造破碎作用第39页
    3.8 气水界面与气藏类型的确定第39-42页
        3.8.1 气水界面第39-40页
        3.8.2 气藏类型确定第40-42页
第四章 三维地质建模第42-61页
    4.1 构造模型第42-44页
        4.1.1 断层模型第42-43页
        4.1.2 层面模型第43-44页
    4.2 岩相模型第44-46页
    4.3 储层属性模型第46-49页
    4.4 裂缝模型第49-57页
        4.4.1 综合裂缝分析第49-53页
        4.4.2 裂缝建模思路第53-54页
        4.4.3 裂缝发育密度模型建立第54-56页
        4.4.4 离散化裂缝网络模型(DFN)与裂缝属性参数等效第56-57页
    4.5 含气饱和度模型第57-58页
    4.6 模型后处理与粗化第58-60页
        4.6.1 模型后处理第58页
        4.6.2 粗化网格设计第58-59页
        4.6.3 属性粗化计算第59-60页
        4.6.4 粗化前后储量对比第60页
    4.7 地质模型可靠性验证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F-κB和ERK对ITP患者T细胞凋亡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哮喘患者的临床分析及IL-4和IFN-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