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2 离散化裂缝网络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技术创新 | 第12页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7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3-17页 |
2.2.1 地层层序 | 第13-15页 |
2.2.2 目的层地层划分对比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沉积储层特征 | 第17-42页 |
3.1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 第17-21页 |
3.1.1 沉积背景 | 第17页 |
3.1.2 沉积相类型 | 第17页 |
3.1.3 沉积相对比 | 第17-19页 |
3.1.4 沉积相展布 | 第19-21页 |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1-22页 |
3.3 储层孔喉特征 | 第22-24页 |
3.3.1 储集孔隙类型特征 | 第22-23页 |
3.3.2 喉道特征 | 第23-24页 |
3.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4-25页 |
3.5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 第25-31页 |
3.5.1 野外露头发育特征 | 第25-26页 |
3.5.2 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 第26-28页 |
3.5.3 测井解释裂缝发育特征 | 第28-30页 |
3.5.4 薄片裂缝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3.6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31-36页 |
3.6.1 隔层 | 第31-32页 |
3.6.2 夹层 | 第32-36页 |
3.6.3 隔夹层封隔性评价 | 第36页 |
3.7 储层控制因素 | 第36-39页 |
3.7.1 沉积作用 | 第36-38页 |
3.7.2 成岩作用 | 第38-39页 |
3.7.3 构造破碎作用 | 第39页 |
3.8 气水界面与气藏类型的确定 | 第39-42页 |
3.8.1 气水界面 | 第39-40页 |
3.8.2 气藏类型确定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三维地质建模 | 第42-61页 |
4.1 构造模型 | 第42-44页 |
4.1.1 断层模型 | 第42-43页 |
4.1.2 层面模型 | 第43-44页 |
4.2 岩相模型 | 第44-46页 |
4.3 储层属性模型 | 第46-49页 |
4.4 裂缝模型 | 第49-57页 |
4.4.1 综合裂缝分析 | 第49-53页 |
4.4.2 裂缝建模思路 | 第53-54页 |
4.4.3 裂缝发育密度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4.4.4 离散化裂缝网络模型(DFN)与裂缝属性参数等效 | 第56-57页 |
4.5 含气饱和度模型 | 第57-58页 |
4.6 模型后处理与粗化 | 第58-60页 |
4.6.1 模型后处理 | 第58页 |
4.6.2 粗化网格设计 | 第58-59页 |
4.6.3 属性粗化计算 | 第59-60页 |
4.6.4 粗化前后储量对比 | 第60页 |
4.7 地质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