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 第13-14页 |
1.2.2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14-15页 |
1.2.3 碳十四测年法 | 第15-16页 |
1.2.4 光释光测年法 | 第16-17页 |
1.3 区域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涠洲岛海岸地貌类型与分布 | 第18-19页 |
1.4.2 涠洲岛海岸地貌塑造的内动力分析 | 第19页 |
1.4.3 涠洲岛海岸地貌塑造的外动力分析 | 第19页 |
1.4.4 涠洲岛开发利用建议 | 第19页 |
1.4.5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 | 第19-2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1页 |
2.2 地质背景 | 第21-22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4 水文 | 第23-24页 |
2.4.1 波浪、潮汐与潮流 | 第23页 |
2.4.2 海水表层温度、盐度、透明度 | 第23-24页 |
2.4.3 地表水与地下水 | 第24页 |
2.5 社会经济 | 第24-25页 |
2.5.1 人口 | 第24页 |
2.5.2 经济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3.1 样品 | 第25页 |
3.2 数据资料 | 第25-26页 |
3.3 样品测试 | 第26-28页 |
3.3.1 粒度分析 | 第26-27页 |
3.3.2 碳十四测年 | 第27-28页 |
3.3.3 光释光测年 | 第28页 |
3.4 数据资料处理 | 第28-29页 |
3.4.1 数据校正 | 第28页 |
3.4.2 建立空间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制图 | 第28页 |
3.4.3 建立不规则三角网(TIN)和数字高程模型(DEM)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涠洲岛海岸地貌类型和详细特征 | 第29-51页 |
4.1 涠洲岛的地貌类型与分布 | 第29-33页 |
4.1.1 海积地貌 | 第29-31页 |
4.1.2 海蚀地貌 | 第31-32页 |
4.1.3 珊瑚礁地貌与人工地貌 | 第32-33页 |
4.2 基于剖面观测的各岸区详细地貌特征 | 第33-51页 |
4.2.1 东部海岸地貌特征 | 第33-38页 |
4.2.2 北部海岸地貌特征 | 第38-40页 |
4.2.3 西部海岸地貌特征 | 第40-43页 |
4.2.4 南部海岸地貌特征 | 第43-50页 |
4.2.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涠洲岛在内外动力下的塑造过程 | 第51-71页 |
5.1 涠洲岛地貌发育的内动力过程 | 第51-54页 |
5.2 涠洲岛地貌发育的外动力过程 | 第54-66页 |
5.2.1 海洋动力 | 第54-66页 |
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54-63页 |
海滩表层沉积物分选性和物源分析 | 第63-66页 |
5.2.2 生物动力 | 第66页 |
5.3 涠洲岛开发利用建议分析 | 第66-71页 |
5.3.1 旅游资源优势 | 第66-67页 |
5.3.2 海上战略地位 | 第67-69页 |
5.3.3 开发利用建议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1-73页 |
6.1.1 涠洲岛海岸地貌特征 | 第71-72页 |
6.1.2 涠洲岛海岸地貌塑造过程 | 第72页 |
6.1.3 涠洲岛海岸开发利用建议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