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前言 | 第9-10页 |
2.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2.1 全身振动训练 | 第10页 |
2.2 常测量的肌肉 | 第10-11页 |
2.3 表面肌电信号处理方法 | 第11-12页 |
2.4 振动条件对肌肉活动度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 第12页 |
2.5 相关机制 | 第12-13页 |
2.6 展望 | 第13-14页 |
3.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14-1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3.2 研究设备和器材 | 第1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3.4 研究相关图 | 第16-17页 |
3.5 Delsys信号传感器三轴与人体解剖学垂直轴和水平面的相互转换 | 第17-18页 |
4.加速度信号的处理 | 第18-25页 |
4.1 加速度信号处理目的 | 第18页 |
4.2 加速度信号处理方法 | 第18-21页 |
4.3 加速度信号处理图 | 第21-25页 |
5.表面肌电信号的处理 | 第25页 |
6.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7.研究结果 | 第26-41页 |
7.1 人体垂直轴和水平面 10Hz振动频率的振动能量的百分比 | 第26-27页 |
7.2 绑带前后股内侧肌部位振动能量在垂直轴和水平面所占振动总能量的相对百分比 | 第27-28页 |
7.3 绑带前后股外侧肌部位振动能量在垂直轴和水平面所占振动总能量的相对百分比 | 第28-29页 |
7.4 四个部位 10Hz的振动相对能量值和总的相对能量值 | 第29-31页 |
7.5 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绑带前后 10Hz振动能量相对值和总的振动能量相对值比较 | 第31-33页 |
7.6 频率为 10Hz的振动能量(E10)占振动总能量的百分比 | 第33-35页 |
7.7 表面肌电信号研究结果 | 第35-37页 |
7.8 加速度信号和表面肌电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1页 |
8.讨论分析 | 第41-44页 |
9.研究结论与建议(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10.致谢 | 第47-48页 |
11.附录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