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45北区块裂缝性油藏剩余油描述与挖潜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1页 |
1 国内外现状及生产需求 | 第8页 |
1.1 国内外现状 | 第8页 |
1.2 生产需求 | 第8页 |
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8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3 关键技术和技术研究路线 | 第10-11页 |
3.1 关键技术 | 第10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概况 | 第11-19页 |
1.1 区域概况 | 第11页 |
1.2 勘探开发简介 | 第11页 |
1.3 地层特征 | 第11-12页 |
1.4 开发基本情况 | 第12-19页 |
1.4.1 开发现状 | 第12-14页 |
1.4.2 存在的问题 | 第14-19页 |
第二章 常规测井裂缝解释 | 第19-26页 |
2.1 测井系列及测井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2.1.1 冲洗带电阻率探测裂缝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2.1.2 声波测井探测裂缝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2.2 常规测井裂缝解释方法 | 第21-26页 |
2.2.1 测井曲线优化组合 | 第21页 |
2.2.2 基本方法 | 第21-23页 |
2.2.3 常规测井裂缝解释工作量及成果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裂缝建模 | 第26-53页 |
3.1 裂缝基础地质研究 | 第26-29页 |
3.1.1 岩心裂缝描述 | 第26-27页 |
3.1.2 油田裂缝监测 | 第27页 |
3.1.3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 第27-29页 |
3.2 裂缝平面分布与空间预测 | 第29-38页 |
3.2.1 单井裂缝平面分布 | 第29-33页 |
3.2.2 裂缝空间预测 | 第33-38页 |
3.3 裂缝DFN建模 | 第38-48页 |
3.3.1 裂缝建模技术发展 | 第38-39页 |
3.3.2 裂缝建模新技术 | 第39-43页 |
3.3.3 FracaFlow裂缝建模优势 | 第43-44页 |
3.3.4 裂缝建模的技术路线 | 第44页 |
3.3.5 三维裂缝网络建模 | 第44-48页 |
3.4 等效属性场 | 第48-50页 |
3.5 模型效果分析 | 第50-53页 |
第四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53-61页 |
4.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4.1.1 Eclipse数模软件简介 | 第53-54页 |
4.1.2 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4.1.3 流体高压物性参数 | 第55页 |
4.1.4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55-56页 |
4.2 历史拟合 | 第56-61页 |
4.2.1 历史拟合 | 第56-58页 |
4.2.2 裂缝油藏历史拟合的特点 | 第58页 |
4.2.3 历史拟合结果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5页 |
5.1 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5.2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油藏剩余油挖潜综合调整方案 | 第65-69页 |
6.1 剩余油挖潜设计的思路及原则 | 第65页 |
6.2 剩余油挖潜对策 | 第65-66页 |
6.3 综合调整方案部署指导思想 | 第66页 |
6.4 综合调整方案部署原则 | 第66页 |
6.5 综合调整方案部署 | 第66-68页 |
6.6 综合调整方案优选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和认识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