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国家战略 | 第15页 |
1.1.2 空间异质性研究的兴起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20-21页 |
1.6.2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 第21页 |
1.6.3 GIS的可视化表达 | 第21页 |
1.7 创新点 | 第21-23页 |
1.7.1 研究对象的拓展 | 第21页 |
1.7.2 研究视角的丰富 | 第21-22页 |
1.7.3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2-23页 |
2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 第23-33页 |
2.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3页 |
2.2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 | 第23-24页 |
2.3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序列与数据来源 | 第24页 |
2.4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 | 第24-26页 |
2.4.1 绝对差异测度方法 | 第24-25页 |
2.4.2 相对差异测度方法 | 第25-26页 |
2.5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实证研究 | 第26-33页 |
2.5.1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分析 | 第26页 |
2.5.2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分析 | 第26-27页 |
2.5.3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结构分解分析 | 第27-33页 |
3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33-42页 |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模型 | 第34-37页 |
3.2.1 改进的熵值法 | 第34-35页 |
3.2.2 TOPSIS方法 | 第35-37页 |
3.3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空间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 第37-42页 |
3.3.1 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37页 |
3.3.2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37-42页 |
4 基于ESDA方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 第42-52页 |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简介 | 第42-45页 |
4.1.1 概述 | 第42页 |
4.1.2 空间权重矩阵 | 第42-43页 |
4.1.3 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43页 |
4.1.4 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43-45页 |
4.2 基于ESDA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 第45-52页 |
4.2.1 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 | 第45-46页 |
4.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4.2.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7-52页 |
5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驱动机制分析 | 第52-65页 |
5.1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52-56页 |
5.1.1 发展基础 | 第52-53页 |
5.1.2 政府调控 | 第53页 |
5.1.3 产业结构 | 第53-54页 |
5.1.4 资本投入 | 第54-56页 |
5.1.5 消费水平 | 第56页 |
5.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驱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 第56-63页 |
5.2.1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 第56-58页 |
5.2.2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估计与分析 | 第58-59页 |
5.2.3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估计与分析 | 第59-60页 |
5.2.4 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60-63页 |
5.3 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建议 | 第63-65页 |
5.3.1 加大资本投入 | 第63-64页 |
5.3.2 提高消费水平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