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一 我国削减碳排放的必要性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趋势 | 第12-18页 |
(一) 全球环境变化与碳排放 | 第12-13页 |
(二) 地球系统功能变化 | 第13-15页 |
1 温室效应加剧 | 第13-14页 |
2 海洋酸化 | 第14-15页 |
(三) 国际局势变化 | 第15-18页 |
1 气候变化的国际应对 | 第15-16页 |
2 中国面临的碳减排问题 | 第16-18页 |
二 我国削减碳排放的法律基础——二氧化碳的重新定位 | 第18-34页 |
(一) 碳排放与二氧化碳法律定位的关系 | 第18-19页 |
(二) 国际社会对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以日美欧为典型 | 第19-29页 |
1 日本对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 | 第20-23页 |
2 美国对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 | 第23-27页 |
3 欧洲对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 | 第27-29页 |
(三) 我国对二氧化碳的法律定位 | 第29-34页 |
1 我国在碳减排领域的立法发展 | 第29-31页 |
2 我国对二氧化碳的定位 | 第31-34页 |
三 我国二氧化碳的法律定性——界定为大气污染物 | 第34-39页 |
(一) 二氧化碳界定为大气污染物的资格探究 | 第34-37页 |
1 从大气科学角度界定二氧化碳应当是大气污染物 | 第34-35页 |
2 从法律逻辑角度界定二氧化碳应当是大气污染物 | 第35-36页 |
3 类比当前其他常规大气污染物的特征界定二氧化碳应当是大气污染物 | 第36-37页 |
(二) 二氧化碳界定为大气污染物的前景预测 | 第37-39页 |
四 我国碳排放的法律规制——重新定位的二氧化碳及相应配套制度错误 | 第39-46页 |
(一)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基础的碳排法制体系 | 第39-40页 |
(二) 提高二氧化碳监测可行性,建立相关的排放标准和空气质量标准 | 第40-42页 |
(三) 配和具体制度削减碳排放 | 第42-46页 |
1 碳税制度 | 第42-43页 |
2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 第43-44页 |
3 碳汇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