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11-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印染行业废水处理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化学法 | 第14-16页 |
1.2.3 生物法 | 第16页 |
1.3 模拟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配合物催化剂的负载 | 第18-21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第二章 催化剂Cu~(2+)-Schiff base@SBA-15的制备及表征 | 第30-50页 |
2.1 引言 | 第30-33页 |
2.1.1 介孔材料SBA-15分子筛的改性 | 第30页 |
2.1.2 介孔材料SBA-15固载席夫碱及铜配合物 | 第30-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8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2.2.2 催化剂Cu~(2+)-Schiffbase@SBA-15的制备 | 第34-37页 |
2.2.2.1 催化剂Cu~(2+)-Schiffbase1-4@SBA-15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2.2 催化剂Cu~(2+)-Schiffbase5-7@SBA-15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2.3 催化剂Cu~(2+)-Schiffbase8-9@SBA-15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7-38页 |
2.2.3.1 固体漫反射 | 第37页 |
2.2.3.2 FT-IR红外表征 | 第37页 |
2.2.3.3 XRD表征 | 第37页 |
2.2.3.4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37页 |
2.2.3.5 热重分析 | 第37页 |
2.2.3.6 透射电镜TEM与扫描电镜SEM | 第37-38页 |
2.2.3.7 光电子能谱 | 第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2.3.1 红外及固体漫反射分析 | 第38-40页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0-42页 |
2.3.3 XRD表征 | 第42-43页 |
2.3.4 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 | 第43-44页 |
2.3.5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44-46页 |
2.3.6 热重分析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染料的脱色降解实验 | 第50-90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1-52页 |
3.2.2 染料脱色降解实验 | 第52页 |
3.2.3 染料降解前后COD测定--高锰酸钾法 | 第52-53页 |
3.2.4 降解产物分析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83页 |
3.3.1 Cu-Schiffbase@SBA-15催化剂催化脱色效果 | 第53-55页 |
3.3.2 降解条件 | 第55-69页 |
3.3.2.1 Cu-Schiffbase1@SBA-15催化甲基橙脱色的条件优化 | 第56-63页 |
3.3.2.2 Cu-Schiffbase6@SBA-15催化甲基橙脱色的条件优化 | 第63-69页 |
3.3.3 底物拓展 | 第69-72页 |
3.3.4 催化剂稳定性与循环使用 | 第72-76页 |
3.3.4.1 催化剂得循环使用 | 第72-74页 |
3.3.4.2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74-76页 |
3.3.5 构效关系 | 第76-78页 |
3.3.6 脱色降解产物 | 第78-81页 |
3.3.6.1 HPLC | 第78-79页 |
3.3.6.2 CO_2验证 | 第79-80页 |
3.3.6.3 染料降解前后COD变化 | 第80-81页 |
3.3.7 催化双氧水裂解机理 | 第81-83页 |
3.4 催化剂模拟酶动力学性质研究 | 第83-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7页 |
4.1 结论 | 第90-91页 |
4.2 展望 | 第91-9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录Ⅰ | 第99-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