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5页 |
1.2.1 范畴界定 | 第10-11页 |
1.2.2 案例筛选 | 第11-15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1.3.1 价值重现的概念 | 第15页 |
1.3.2 保护性再利用的概念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24页 |
1.4.1 国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2 国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重现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3 国内关于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4 国内关于建筑遗产价值重现的研究 | 第20-22页 |
1.4.5 小结 | 第22-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工业遗产价值重现中的价值内涵 | 第26-34页 |
2.1 文化遗产价值 | 第26-29页 |
2.1.1 历史价值 | 第26-27页 |
2.1.2 科技价值 | 第27页 |
2.1.3 美学价值 | 第27页 |
2.1.4 社会文化价值 | 第27-28页 |
2.1.5 真实性价值 | 第28页 |
2.1.6 完整性价值 | 第28页 |
2.1.7 代表性和稀缺性价值 | 第28-29页 |
2.2 经济使用价值 | 第29-33页 |
2.2.1 空间价值 | 第29-30页 |
2.2.2 文化消费价值 | 第30-31页 |
2.2.3 资源环境价值 | 第31-32页 |
2.2.4 景观价值 | 第32页 |
2.2.5 区位土地价值 | 第32-33页 |
2.3 文化遗产价值与经济使用价值的关系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价值重现的方式和内容 | 第34-65页 |
3.1 工业遗产价值重现的两个方面 | 第34-36页 |
3.1.1 对遗产价值的价值阐释 | 第34-35页 |
3.1.2 从遗产价值到使用价值的价值转化 | 第35-36页 |
3.2 价值阐释的具体方式 | 第36-49页 |
3.2.1 在场的方式 | 第36-48页 |
3.2.2 不在场的方式 | 第48-49页 |
3.3 价值转化的具体方式 | 第49-64页 |
3.3.1 空间价值的实现方式 | 第49-52页 |
3.3.2 文化消费价值的实现方式 | 第52-55页 |
3.3.3 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方式 | 第55-56页 |
3.3.4 景观价值的实现方式 | 第56-58页 |
3.3.5 区位土地价值的实现方式 | 第58-64页 |
3.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价值重现的特征及成因 | 第65-76页 |
4.1 遗产价值诠释较弱 | 第65-67页 |
4.1.1 对遗产价值诠释的关注度低,方式单一,不成体系 | 第65-66页 |
4.1.2 价值诠释的行动者以开发商为主,政府相关部门为辅 | 第66-67页 |
4.2 使用价值转化是再利用的重点 | 第67-70页 |
4.2.1 实现经济价值是再利用的根本动力和目的 | 第68-69页 |
4.2.2 从注重空间资源价值到注重文化消费价值 | 第69-70页 |
4.3 遗产价值需要转化为使用价值得以实现 | 第70-71页 |
4.4 不同用途类型在价值重现上效果不同 | 第71-72页 |
4.4.1 不同用途类型在遗产价值诠释方面效果不同 | 第71-72页 |
4.4.2 不同用途类型在使用价值转化方面效果不同 | 第72页 |
4.5 不同保护等级在价值重现上效果不同 | 第72-73页 |
4.6 不同参与主体在价值重现上效果不同 | 第73-74页 |
4.7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促进工业遗产价值重现的策略建议 | 第76-98页 |
5.1 提升遗产价值阐释的法律地位 | 第76-77页 |
5.2 加强对遗产价值阐释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 | 第77-81页 |
5.3 制定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导则 | 第81-83页 |
5.4 建立独立的分级保护再利用体系 | 第83-91页 |
5.5 鼓励混合用途开发模式 | 第91-93页 |
5.6 建立多主体参与合作机制 | 第93-95页 |
5.7 加强工业文化普及宣传教育 | 第95-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附录 | 第106-11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