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湖南省水稻品种审定概况 | 第11-12页 |
1.3.2 国外水稻育种的进展和成就 | 第12-13页 |
1.4 中国水稻育种成就 | 第13-15页 |
1.5 水稻审定品种标准回顾 | 第15页 |
1.6 水稻资源的研究 | 第15-17页 |
1.6.1 水稻资源的发展 | 第15-16页 |
1.6.2 稻种资源信息库 | 第16-17页 |
1.7 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7-18页 |
1.8 当前水稻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1.9 超高产育种进展 | 第20-21页 |
1.10 新旧《种子法》 | 第21-23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4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3 资料来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4页 |
3.1 审定品种(组合)数量、类型与选育单位分析 | 第24-28页 |
3.1.1 审定品种(组合)数量 | 第24-25页 |
3.1.2 审定品种(组合)的生育期类型 | 第25-26页 |
3.1.3 审定品种(组合)的选育单位或个人 | 第26-28页 |
3.2 审定品种(组合)的农艺性状分析 | 第28-32页 |
3.2.1 早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 第28页 |
3.2.2 中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 第28-29页 |
3.2.3 晚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 第29-32页 |
3.2.4 生育期、株高与产量的关系 | 第32页 |
3.3 审定品种熟期及产量性状 | 第32-36页 |
3.3.1 早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 第32-33页 |
3.3.2 中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 第33页 |
3.3.3 晚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 第33-36页 |
3.4 通过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及其米质等级 | 第36页 |
3.5 审定品种的米质性状表现 | 第36-40页 |
3.6 审定品种(组合)的稻瘟病抗性表现 | 第40-41页 |
3.7 湖南省水稻品种推广情况 | 第41-44页 |
3.7.1 种子市场上主推品种较少 | 第42页 |
3.7.2 农民对审定新品种信息不甚了解 | 第42-43页 |
3.7.3 杂交水稻组合在种子市场上数量下降 | 第43-44页 |
4 结论 | 第44-47页 |
4.1 杂交稻新品种数量占居绝对优势 | 第44页 |
4.2 产量水平总体上升,但比对照增产幅度不大 | 第44页 |
4.3 种子企业成为育种研发的主体 | 第44-45页 |
4.4 品质育种仍显薄弱 | 第45页 |
4.5 审定通过的品种类型以中熟和晚熟为主 | 第45-46页 |
4.6 水稻抗稻瘟病能力整体水平中等,综合抗性有待提高 | 第46-47页 |
5 讨论 | 第47-50页 |
5.1 品质育种和抗病育种工作有待加强 | 第47页 |
5.2 育种单位应进一步加强科企协作 | 第47-48页 |
5.3 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主推品种的覆盖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