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

煤化工过程安全和环境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前言第11-16页
    1.1 化工行业概况第11-12页
    1.2 煤化工行业概况第12-14页
    1.3 煤化工行业安全及环境问题第14-15页
        1.3.1 安全问题第14页
        1.3.2 环境问题第14-15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23页
    2.1 化工过程安全和环境风险表征方法第16页
    2.2 基于安全的操作性能评价技术第16-18页
        2.2.1 基于安全的化学品分类和表征第16-17页
        2.2.2 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第17-18页
    2.3 环境风险评价法第18-20页
        2.3.1 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表征方法第18-19页
        2.3.2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第19-20页
    2.4 国内外关于煤化工行业安全和环境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23-30页
    3.1 煤化工产业链及工艺流程简介第23-24页
    3.2 技术路线第24-25页
    3.3 研究方法第25-29页
        3.3.1 工艺过程危险性识别方法第25-26页
        3.3.2 化学品危险性识别和筛选方法第26-27页
        3.3.3 化学品环境风险判断方法第27页
        3.3.4 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方法第27-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煤化工工艺安全和环境风险性辨识第30-49页
    4.1 煤化工工艺过程各典型单元危险性分析第30-46页
        4.1.1 煤气化单元—Shell煤气化技术第30-34页
        4.1.2 净化单元—Linde低温甲醇洗净化技术第34-38页
        4.1.3 合成气转化单元—Lurgi低压甲醇合成第38-43页
        4.1.4 深化反应单元—UOP甲醇制烯烃工艺第43-46页
    4.2 煤化工的典型的化学品或化学品污染物第46-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5章 煤化工过程安全和环境性能指标体系建立第49-64页
    5.1 安全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第49页
    5.2 指标体系准则层的构建第49页
    5.3 工艺安全性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第49-59页
        5.3.1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第50-51页
        5.3.2 日本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第51-52页
        5.3.3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52-59页
    5.4 煤化工过程安全和环境性能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第59-63页
        5.4.1 专家打分表第59-60页
        5.4.2 数据可靠性验证第60页
        5.4.3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第60-62页
        5.4.4 因素重要度分析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煤化工过程安全和环境性能评价指标赋分标准第64-80页
    6.1 工艺过程安全准则层第64-68页
        6.1.1 物质燃烧性赋分标准第64页
        6.1.2 物质爆炸性赋分标准第64-65页
        6.1.3 物质反应活性赋分标准第65页
        6.1.4 物质毒性赋分标准第65页
        6.1.5 物质单元容量赋分标准第65-66页
        6.1.6 工艺作业方式赋分标准第66页
        6.1.7 反应热赋分标准第66页
        6.1.8 反应温度赋分标准第66-67页
        6.1.9 反应压力赋分标准第67页
        6.1.10 工艺过程安全补偿赋分标准第67-68页
    6.2 设备厂房安全准则层第68-72页
        6.2.1 设备的类型赋分标准第68页
        6.2.2 设备高度评价赋分标准第68页
        6.2.3 设备使用脆性材料赋分标准第68-69页
        6.2.4 设备密封性赋分标准第69页
        6.2.5 设备状态的赋分标准第69页
        6.2.6 设备先进程度赋分标准第69-70页
        6.2.7 厂房结构赋分标准第70页
        6.2.8 防火间距赋分标准第70页
        6.2.9 建筑物耐火等级赋分标准第70页
        6.2.10 厂房泄压面积赋分标准第70-71页
        6.2.11 安全疏散赋分标准第71页
        6.2.12 厂房周围环境赋分标准第71页
        6.2.13 设备厂房安全补偿赋分标准第71-72页
    6.3 管理安全准则层第72-73页
        6.3.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赋分标准第72页
        6.3.2 危险源辨析赋分标准第72页
        6.3.3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机构赋分标准第72-73页
        6.3.4 作业操作规程赋分标准第73页
    6.4 多介质环境效应准则层第73-76页
        6.4.1 持久性赋分标准第73页
        6.4.2 生物累积性赋分标准第73-74页
        6.4.3 毒性赋分标准第74页
        6.4.4 温室效应贡献赋分标准第74-75页
        6.4.5 光化学烟雾赋分标准第75页
        6.4.6 酸雨贡献赋分标准第75-76页
    6.5 污染物排放准则层第76-78页
        6.5.1 废气排放赋分标准第76页
        6.5.2 废水排放赋分标准第76-77页
        6.5.3 固废排放赋分标准第77-78页
    6.6 安全和环境分项性能评定矩阵第78-79页
    6.7 综合指标评定标准第79页
    6.8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7章 应用案例分析第80-91页
    7.1 鄂尔多斯煤化工项目情况第80-87页
        7.1.1 总图布置第82页
        7.1.2 厂房设计第82-83页
        7.1.3 选用先进、成熟可靠的生产工艺技术第83页
        7.1.4 控制系统安全设计第83页
        7.1.5 设备、管路系统安全设计第83页
        7.1.6 电气安全措施第83页
        7.1.7 消防设施第83页
        7.1.8 事故应急救援第83-84页
        7.1.9 安全管理措施第84页
        7.1.10 个人防护第84页
        7.1.11 安全卫生管理体制第84页
        7.1.12 易燃易爆物质数据第84-85页
        7.1.13 环境影响数据第85页
        7.1.14 排放数据第85-87页
    7.2 性能评价指标打分表第87-88页
    7.3 各工艺单元性能分析第88页
    7.4 综合性能分析第88-89页
    7.5 安全与环境制约因素提升策略第89页
    7.6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8章 结论与不足第91-93页
    8.1 结论第91页
    8.2 不足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9页
致谢第99-100页
附表 1第100-101页
附表 2第101-105页
附表 3第105-106页
附表 4第106-107页
附表 5第107-109页
附表 6第109-115页
附表 7第115-116页
附表 8第116-117页
附表 9第117-118页
附表 10第118-119页
附表 11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企业氯化钢瓶事故后果及控制对策分析
下一篇:嵌入FLUENT技术的某海洋石油改扩建项目安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