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1 火烧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 第9-10页 |
1.1.1 林下植被对火干扰的抵抗能力 | 第9页 |
1.1.2 火烧后林下植被的恢复 | 第9-10页 |
1.2 火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0-12页 |
1.2.1 火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2 火烧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3 油松与林火 | 第12页 |
1.4 油松天然林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4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14-15页 |
2.1.4 植被特征 | 第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2.1 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 第15-16页 |
2.2.2 火烧等级的划分 | 第16页 |
2.2.3 火烧迹地植被调查更新的方法 | 第16-17页 |
2.2.4 土壤采集与分析测定 | 第17页 |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40页 |
3.1 火烧对林下植被恢复时期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和多样性的影响 | 第18-26页 |
3.1.1 林下植被恢复时期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的变化 | 第18-21页 |
3.1.1.1 主要灌木物种组成及值的变化 | 第18-20页 |
3.1.1.2 主要草本物种组成及值的变化 | 第20-21页 |
3.1.2 林下植被恢复时期群落特征的变化 | 第21-25页 |
3.1.2.1 密度的变化 | 第22页 |
3.1.2.2 盖度的变化 | 第22-24页 |
3.1.2.3 高度的变化 | 第24-25页 |
3.1.2.4 草本根系生物量的变化 | 第25页 |
3.1.3 林下植被恢复时期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25-26页 |
3.1.3.1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 第26页 |
3.1.3.2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 第26页 |
3.1.3.3 物种均匀度的变化 | 第26页 |
3.2 火烧对土壤恢复时期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6-38页 |
3.2.1 土壤恢复时期含水量、容重、孔隙度的变化 | 第27-30页 |
3.2.2 土壤恢复时期pH值的变化 | 第30-31页 |
3.2.3 土壤恢复时期总碳、有机质的变化 | 第31-33页 |
3.2.4 土壤恢复时期全氮、全磷的变化 | 第33-36页 |
3.2.5 土壤恢复时期水解氮、速效磷变化 | 第36-38页 |
3.3 油松天然林乔木的更新及生长的变化 | 第38-40页 |
3.3.1 乔木更新的变化 | 第38-39页 |
3.3.2 乔木生长的变化 | 第39-40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0-43页 |
4.1 讨论 | 第40-41页 |
4.2 结论 | 第41页 |
4.3 今后研究工作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Abstract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