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富含取向串晶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及串晶聚集体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6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聚合物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形貌第12-15页
        1.2.1 聚合物的晶体结构第12-13页
        1.2.2 聚合物的晶体形貌第13-15页
    1.3 串晶的结构和形成机理第15-19页
        1.3.1 串晶的结构第16-17页
        1.3.2 串晶的形成机理第17-19页
    1.4 串晶对于聚合物制品力学性能影响第19-24页
        1.4.1 串晶对于聚合物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9-22页
        1.4.2 串晶对于注塑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第22-24页
    1.5 本论文的目的和主要工作第24-26页
        1.5.1 主要目的第24页
        1.5.2 主要工作第24-26页
2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的制备与表征第26-45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33页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26-27页
        2.2.2 剪切诱导结晶法制备UHMWPE薄膜的装置及流程第27页
        2.2.3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制备工艺的确定第27-31页
            2.2.3.1 转速对于制品拉伸强度的影响第28-29页
            2.2.3.2 PTFE棒与石英管内壁间距对于制品拉伸强度的影响第29页
            2.2.3.3 PTFE棒表面温度对于制品拉伸强度的影响第29-31页
        2.2.4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与溶液浇注薄膜的制备第31-32页
        2.2.5 样品的表征第32-33页
            2.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2页
            2.2.5.2 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2D-WAXD)及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2D-SAXS)第32-33页
            2.2.5.3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第33页
            2.2.5.4 拉伸性能测试第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3页
        2.3.1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的微观形貌与形成机理第33-36页
            2.3.1.1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的微观形貌第33-35页
            2.3.1.2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形成机理第35-36页
        2.3.2 浇注薄膜的微观形貌第36-37页
        2.3.3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与浇注薄膜的结晶结构第37-43页
            2.3.3.1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与浇注薄膜的分子链取向及晶体参数第37-40页
            2.3.3.2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与浇注薄膜的长周期及晶片厚度第40-43页
        2.3.4 富含取向串晶的UHMWPE薄膜与浇注薄膜的力学性能第43页
    2.4 结论第43-45页
3 UHMWPE串晶聚集体纤维的制备与表征第45-57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6页
        3.2.2 UHMWPE串晶聚集体的制备第46-47页
            3.2.2.1 UHMWPE串晶聚集体制备装置第46-47页
            3.2.2.2 UHMWPE串晶聚集体及溶液浇注薄膜的制备第47页
        3.2.3 表征第47-48页
            3.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7页
            3.2.3.2 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2D-WAXD)第47页
            3.2.3.3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第47-48页
            3.2.3.4 拉伸性能测试第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3.3.1 UHMWPE串晶聚集体纤维的微观形貌第48-50页
        3.3.2 UHMWPE串晶聚集体纤维的形成机理第50-51页
        3.3.3 UHMWPE串晶聚集体纤维的力学性能第51-53页
        3.3.4 UHMWPE串晶聚集体纤维及溶液浇注薄膜的微观结构第53-56页
    3.4 结论第56-57页
4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4.1 结论第57页
    4.2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6-67页
    个人简历第6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绩效分析研究--以2013-2014年河南省为例
下一篇:河南洛阳北魏时期女性服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