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柱布置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外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应用 | 第12-13页 |
| ·国内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应用 | 第13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13-14页 |
| ·钢框架支撑结构 | 第14-17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 | 第14-15页 |
|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体系 | 第15-17页 |
| ·钢管混凝土柱+钢结构组合结构的发展与研究 | 第17-19页 |
| ·组合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17页 |
| ·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第19-20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5页 |
| 第2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 第25-43页 |
|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25-26页 |
| ·我国抗震规范中的规定 | 第26-27页 |
|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7-33页 |
|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的理论 | 第27-29页 |
| ·结构阻尼比 | 第29页 |
| ·时程分析的优缺点 | 第29-30页 |
|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 第30-33页 |
| ·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33-43页 |
| ·Pushover分析法的理论 | 第33-35页 |
| ·结构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 | 第35-37页 |
| ·结构的性能需求 | 第37-43页 |
| 第3章 结构模型建立及静力分析 | 第43-57页 |
| ·8 层模型建立 | 第43-48页 |
| ·静力荷载作用下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48-51页 |
| ·钢材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48-50页 |
|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50-51页 |
| ·结构静力分析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4章 结构弹性动力分析 | 第57-87页 |
| ·8 层结构模态分析 | 第57-62页 |
| ·结构振型分析 | 第57-61页 |
| ·结构周期和频率分析 | 第61-62页 |
| ·8 层结构弹性动力分析 | 第62-70页 |
| ·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分析和比较 | 第62-67页 |
| ·结构顶点位移分析和比较 | 第67-70页 |
| ·4 层和12层结构模型概况 | 第70-72页 |
| ·4 层和12层结构模型模态分析 | 第72-78页 |
| ·结构振型分析 | 第72-77页 |
| ·结构周期和频率分析 | 第77-78页 |
| ·4 层和12层结构弹性动力分析 | 第78-84页 |
| ·结构层间位移角分析和比较 | 第78-82页 |
| ·结构顶点位移分析和比较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 第5章 结构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 | 第87-99页 |
| ·SAP2000中Pushover分析 | 第87-89页 |
| ·Pushover结果分析 | 第89-96页 |
| ·塑性铰的发展历程 | 第89-92页 |
|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 第92-93页 |
| ·结构的能力谱曲线 | 第93-94页 |
| ·性能点对应的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比较 | 第94-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主要结论 | 第99页 |
| ·展望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5-107页 |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