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18页 |
·双边市场交叉网络效应研究综述 | 第14页 |
·双边市场平台企业绑定关系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双边市场实证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文献总结 | 第17-18页 |
·文章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文章框架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排他性绑定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叉网络效应概念模型 | 第20-31页 |
·互联网商业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 | 第20-22页 |
·互联网商业平台需求方特征 | 第20-21页 |
·互联网商业平台供给方特征 | 第21-22页 |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 | 第22-25页 |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需求方特征 | 第23-24页 |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供给方特征 | 第24-25页 |
·排他性绑定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间交叉网络效应分析 | 第25-31页 |
·互联网商业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效用影响关系 | 第25-28页 |
·交叉网络效应分析 | 第28-31页 |
第3章 排他性绑定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叉网络效应实证研究 | 第31-41页 |
·效用函数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理论依据 | 第31页 |
·本文效用函数 | 第31-32页 |
·参数设定,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32-35页 |
·参数设定 | 第32-35页 |
·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35页 |
·样本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模型设计 | 第35-37页 |
·样本数据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实证模型设计 | 第37页 |
·联合估计结论及经济意义分析 | 第37-41页 |
·关于方程(3.7)的回归结果 | 第37-38页 |
·关于方程(3.8)的回归结果 | 第38-39页 |
·关于方程(3.9)的回归结果 | 第39-40页 |
·关于方程(3.10)的回归结果 | 第40-41页 |
第4章 赢者通吃效应分析 | 第41-53页 |
·三类平台发展周期比较 | 第41-46页 |
·平台采纳意愿比较 | 第41-44页 |
·平台生命周期比较 | 第44-46页 |
·三类平台赢者通吃特征的比较 | 第46-48页 |
·赢者通吃的定义和特征 | 第47页 |
·平台赢者通吃的特征的比较 | 第47-48页 |
·总结 | 第48页 |
·三类平台竞争策略方面的比较 | 第48-53页 |
·与单一平台比较的竞争策略优势 | 第48-50页 |
·与具有排他性绑定关系的类似平台比较的策略优势 | 第50-53页 |
第5章 排他性绑定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的启示 | 第53-63页 |
·绑定业务和非绑定业务结合发展 | 第53-58页 |
·绑定业务与非绑定业务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 | 第53-57页 |
·相关启示 | 第57-58页 |
·非绑定业务拓展与平台用户需求相结合 | 第58-61页 |
·基于用户需求完善或优化平台基本功能 | 第59页 |
·实现用户感知价值是互联网平台盈利的前提 | 第59-60页 |
·基于用户需求,立足主营业务,向上下游拓展 | 第60-61页 |
·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相结合 | 第61-63页 |
·营造良好风险管理环境 | 第61-62页 |
·建立多层次的动态风险控制体系 | 第62页 |
·综合运用风险应对策略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