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互联网商业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交叉网络效应研究--以淘宝和支付宝为例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导论第10-20页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第10-13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对象第11-12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3页
     ·创新点第13-14页
   ·相关研究述评第14-18页
     ·双边市场交叉网络效应研究综述第14页
     ·双边市场平台企业绑定关系研究综述第14-16页
     ·双边市场实证研究综述第16-17页
     ·文献总结第17-18页
   ·文章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第18-20页
     ·文章框架第18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技术路线图第19-20页
第2章 排他性绑定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叉网络效应概念模型第20-31页
   ·互联网商业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第20-22页
     ·互联网商业平台需求方特征第20-21页
     ·互联网商业平台供给方特征第21-22页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第22-25页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需求方特征第23-24页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供给方特征第24-25页
   ·排他性绑定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间交叉网络效应分析第25-31页
     ·互联网商业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效用影响关系第25-28页
     ·交叉网络效应分析第28-31页
第3章 排他性绑定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叉网络效应实证研究第31-41页
   ·效用函数模型建立第31-32页
     ·理论依据第31页
     ·本文效用函数第31-32页
   ·参数设定,样本及数据来源第32-35页
     ·参数设定第32-35页
     ·样本及数据来源第35页
   ·样本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模型设计第35-37页
     ·样本数据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5-37页
     ·实证模型设计第37页
   ·联合估计结论及经济意义分析第37-41页
     ·关于方程(3.7)的回归结果第37-38页
     ·关于方程(3.8)的回归结果第38-39页
     ·关于方程(3.9)的回归结果第39-40页
     ·关于方程(3.10)的回归结果第40-41页
第4章 赢者通吃效应分析第41-53页
   ·三类平台发展周期比较第41-46页
     ·平台采纳意愿比较第41-44页
     ·平台生命周期比较第44-46页
   ·三类平台赢者通吃特征的比较第46-48页
     ·赢者通吃的定义和特征第47页
     ·平台赢者通吃的特征的比较第47-48页
     ·总结第48页
   ·三类平台竞争策略方面的比较第48-53页
     ·与单一平台比较的竞争策略优势第48-50页
     ·与具有排他性绑定关系的类似平台比较的策略优势第50-53页
第5章 排他性绑定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的启示第53-63页
   ·绑定业务和非绑定业务结合发展第53-58页
     ·绑定业务与非绑定业务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第53-57页
     ·相关启示第57-58页
   ·非绑定业务拓展与平台用户需求相结合第58-61页
     ·基于用户需求完善或优化平台基本功能第59页
     ·实现用户感知价值是互联网平台盈利的前提第59-60页
     ·基于用户需求,立足主营业务,向上下游拓展第60-61页
   ·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相结合第61-63页
     ·营造良好风险管理环境第61-62页
     ·建立多层次的动态风险控制体系第62页
     ·综合运用风险应对策略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后记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下一篇:基于协同效应影响的双边市场平台企业合作定价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