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簇枝补血草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7页
   ·补血草属植物的研究概况第11-13页
     ·解剖学研究第11页
     ·化学成分研究第11-12页
     ·药理学研究第12页
     ·生理学研究第12-13页
     ·种/属特性研究第13页
   ·繁殖生物学研究概况第13-16页
     ·交配系统第13-14页
     ·开花生物学第14页
     ·传粉生物学第14-15页
     ·种子生物学第15-16页
   ·补血草属植物的生存现状第16-17页
     ·补血草属植物的现状及保护研究第16页
     ·簇枝补血草的现状及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簇枝补血草的花部综合特征及繁育系统第17-25页
   ·材料与方法第17-19页
     ·样地与材料第17页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物候调查第17页
       ·花部特征的观测第17-18页
       ·花粉胚珠比(P/O值)的测定第18页
       ·杂交指数的估算(OCI值)第18-19页
       ·套袋试验第19页
   ·结果与分析第19-23页
     ·花期物候第19页
     ·花部综合特征第19-22页
     ·花粉/胚珠比(P/O值)第22页
     ·杂交指数(OCI值)第22页
     ·结实率统计第22-23页
   ·讨论第23-25页
     ·花部综合特征第23-24页
     ·兼性异交繁育系统的适应意义第24页
     ·自然结实率低的可能原因第24-25页
第三章 簇枝补血草的花部二态性及亲和规律第25-35页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样地与材料第25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柱头与花粉的形态观察第25页
       ·花期与花部构件的比较第25页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测定第25-26页
       ·花粉可育性与寿命的测定第26页
       ·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状况的荧光显微观察第26页
       ·授粉试验第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柱头与花粉的显微观察第26-27页
     ·单花花粉量、开花数和花序数的比较第27页
     ·花期的比较第27-28页
     ·花部构件的比较第28页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日变化第28-29页
     ·花粉可育性与寿命第29-30页
     ·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状况第30-32页
     ·授粉处理第32页
   ·讨论第32-35页
     ·花部形态二态性的比较第32-33页
     ·不严格的自交不亲和系统第33-34页
     ·两型比例严重失调第34-35页
第四章 簇枝补血草的传粉特征第35-44页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样地与材料第35页
     ·研究方法第35-36页
       ·花部传粉状态的观测第35页
       ·传粉特征的调查第35-36页
       ·花粉传递效率的测定第36页
       ·相对生殖成功率第36页
     ·数据处理第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种群始花期第36-37页
     ·花部形态的比较第37-38页
     ·开花日动态第38页
     ·开花振幅的比较第38-39页
     ·传粉媒介第39-41页
     ·花粉传递效率与相对生殖成功率(RRS)第41页
   ·讨论第41-44页
     ·与传粉相适应的开花特性第41-42页
     ·传粉特征第42页
     ·影响传粉的因素第42-44页
第五章 簇枝补血草的种子特性第44-51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样地与材料第44页
     ·研究方法第44-45页
       ·种子形态测定第44页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第44页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第44页
       ·种子萌发实验第44-45页
       ·花果竞争情况第45页
       ·种子传播力调查第45页
       ·种子败育和虫蛀情况调查第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49页
     ·种子的形态第45-46页
     ·种子的生活力第46页
     ·种子萌发试验第46-48页
     ·花果竞争第48页
     ·种子传播条件第48-49页
     ·种子败育率与虫蛀比例第49页
   ·讨论第49-51页
     ·种子特征第49-50页
     ·种子的散播条件第50页
     ·宿存花被片的生态效应第50-5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结论第51-52页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件1访花昆虫图第57-58页
附件2花蕾原基发育解剖图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介第60-61页
导师评阅表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石河子地区棉铃虫生态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下一篇: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