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生态安全的概念 | 第11页 |
·生态安全的特点 | 第11-13页 |
·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18页 |
·述评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5页 |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第22-23页 |
·自然资源 | 第23-24页 |
·经济发展 | 第24页 |
·社会人文 | 第24-25页 |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28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5-27页 |
·指标的确立 | 第27-28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29页 |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29-30页 |
第三章克里雅河绿洲生态安全总体评价 | 第30-43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0-31页 |
·耦合关联模型 | 第31-33页 |
·克里雅河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 第33-37页 |
·主成分分析下的生态安全驱动机制 | 第33-35页 |
·主成分分析下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评价 | 第35-37页 |
·克里雅河绿洲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评析 | 第37-42页 |
·各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7页 |
·各子系统综合水平评析 | 第37-39页 |
·各子系统发展类型分类 | 第39-40页 |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克里雅河绿洲各乡镇生态安全评价 | 第43-49页 |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基于乡镇尺度的克里雅河绿洲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评析 | 第43-47页 |
·各子系统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 | 第43-45页 |
·各乡镇发展类型分类 | 第45-46页 |
·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克里雅河绿洲生态安全预警 | 第49-58页 |
·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的物元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克里雅河绿洲生态安全物元的确定 | 第49-50页 |
·绿洲生态安全的经典域的构建 | 第50页 |
·绿洲生态安全节域的构建 | 第50页 |
·待评物元的确定 | 第50页 |
·关联函数及关联度的定义 | 第50-51页 |
·待评对象综合关联度和质量等级的评定 | 第51页 |
·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经典域、节域的确定 | 第51-53页 |
·克里雅河绿洲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 第53-57页 |
·绿洲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关联度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关联度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克里雅河绿洲生态安全预测 | 第58-62页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灰色预测模型 | 第58-59页 |
·克里雅河绿洲生态安全预测 | 第59-61页 |
·绿洲生态安全等级综合关联度预测模型构建 | 第59-60页 |
·绿洲生态安全等级的预测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