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应变下无氧铜的加载实验设计与变形产生的位错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3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基于位错机制的本构模型 | 第13-15页 |
| ·位错的热激活理论 | 第13-14页 |
| ·位错增值和动态回复 | 第14-15页 |
| ·位错密度测试方法进展 | 第15-24页 |
| ·弹性前驱波衰减法测试位错密度 | 第15-18页 |
| ·表面侵蚀法测试位错密度 | 第18-19页 |
| ·TEM法测试位错密度 | 第19-20页 |
| ·XRD线形分析法测试位错密度 | 第20-24页 |
| ·不同应变率下样品的加载实验技术进展 | 第24-29页 |
| ·中应变率下样品的加载实验技术 | 第24-26页 |
| ·高应变率下样品的加载实验技术 | 第26-2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8页 |
| 第2章 中低应变率下样品位错的实验研究 | 第38-55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准静态加载实验设计 | 第38-45页 |
| ·样品内部应力均匀性分析 | 第38-39页 |
| ·初始样品情况和实验结果 | 第39-45页 |
| ·SHPB加载实验设计 | 第45-53页 |
| ·限制环技术数值模拟 | 第45-48页 |
| ·实验结果及TEM分析 | 第48-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第3章 冲击加载下样品内波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55-79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样品内波的相互作用与塑性功 | 第56-63页 |
| ·样品内部应力状态和应力-时间历程 | 第56-60页 |
| ·一维应变加载和侧向稀疏产生的塑性功 | 第60-62页 |
| ·塑性功的理论分析 | 第62-63页 |
| ·汇聚弹塑波的波结构 | 第63-72页 |
| ·控制方程 | 第64-66页 |
| ·球面汇聚波的波结构 | 第66-69页 |
| ·柱面汇聚波的波结构 | 第69-72页 |
| ·在介质中心处的反射 | 第72页 |
| ·软回收估算 | 第72-74页 |
| ·实验结果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第4章 样品位错密度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9-94页 |
| ·引言 | 第79-80页 |
| ·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 | 第80-84页 |
| ·单个晶胞对X射线的散射 | 第80-81页 |
| ·变形晶体X射线衍射一般理论 | 第81-84页 |
| ·位错密度测试原理 | 第84-87页 |
| ·含位错晶体X射线衍射理论 | 第84-86页 |
| ·平均取向因子的确定 | 第86-87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7-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第5章 样品的本构描述 | 第94-103页 |
| ·引言 | 第94-95页 |
| ·MTS本构模型 | 第95-96页 |
| ·样品应力-应变关系拟合 | 第96-98页 |
| ·屈服强度和位错密度的关系 | 第98-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103-106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03-104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4页 |
| ·下一步探索方向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