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注太赫兹折叠波导行波管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THz源的辐射功率需求背景与功率放大链 | 第10-12页 |
·THz行波管 | 第12-23页 |
·THz波 | 第12-13页 |
·行波管 | 第13-15页 |
·国内的发展动态 | 第15-18页 |
·国外的发展动态 | 第18-22页 |
·折叠波导电路 | 第22-23页 |
·THz行波管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第23-25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多注功率合成THz折叠波导行波管 | 第26-57页 |
·折叠波导高频特性的理论计算 | 第26-32页 |
·色散特性 | 第27-28页 |
·耦合阻抗 | 第28-29页 |
·损耗特性 | 第29-32页 |
·折叠波导高频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32-40页 |
·准周期数值模拟模型 | 第32页 |
·数值模拟过程 | 第32-35页 |
·D波段折叠波导结构的高频特性 | 第35-40页 |
·功率分配器/合成器的设计 | 第40-44页 |
·D波段合成多注行波管的粒子模拟 | 第44-53页 |
·PIC粒子模拟过程 | 第45-46页 |
·粒子模拟软件的验证 | 第46-47页 |
·粒子模拟结果 | 第47-53页 |
·幅相失真对功率合成效率的影响 | 第53-56页 |
·电子注与信号功率电平的变化对相位的影响 | 第53-54页 |
·功分器/合成器结构参量对信号幅值和相位的影响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基模并行多注THz折叠波导行波管 | 第57-84页 |
·高频特性 | 第57-61页 |
·物理模型 | 第57页 |
·等效电路理论与数值计算 | 第57-61页 |
·传输特性 | 第61-63页 |
·注波互作用特性 | 第63-76页 |
·模式耦合理论 | 第64-69页 |
·0.14THz多注行波管的粒子模拟 | 第69-74页 |
·0.22THz多注行波管的粒子模拟 | 第74-76页 |
·同基模单注行波管的比较 | 第76-78页 |
·高频特性的比较 | 第76-77页 |
·注波互作用特性的比较 | 第77-78页 |
·功率合成并行多注行波管 | 第78-82页 |
·传输特性 | 第78-80页 |
·注波互作用特性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基模串行多注THz折叠波导行波管 | 第84-105页 |
·慢波结构参数的设计 | 第84-85页 |
·高频特性 | 第85-91页 |
·等效电路理论 | 第85-89页 |
·数值模拟 | 第89-91页 |
·传输特性 | 第91-92页 |
·注波互作用特性 | 第92-96页 |
·同基模单注行波管的比较 | 第96-97页 |
·功率合成串行多注行波管 | 第97-101页 |
·传输特性 | 第98-99页 |
·注波互作用特性 | 第99-101页 |
·各多注行波管的比较 | 第101页 |
·多注电子光学系统的考虑 | 第101-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过模并行多注THz折叠波导行波管 | 第105-117页 |
·模式分布 | 第105-108页 |
·过模折叠波导结构 | 第108-110页 |
·物理模型 | 第108-109页 |
·高次模的查找 | 第109-110页 |
·过模折叠波导的高频特性 | 第110-113页 |
·色散特性 | 第110-112页 |
·耦合阻抗特性 | 第112-113页 |
·过模折叠波导的传输特性 | 第113-114页 |
·注波互作用特性 | 第114-116页 |
·理论计算 | 第114页 |
·粒子模拟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多注折叠波导结构的实验研究 | 第117-134页 |
·三端口功率合成多注结构 | 第117-124页 |
·结构设计 | 第117-118页 |
·加工制作 | 第118-122页 |
·传输特性实验测量 | 第122-124页 |
·二端口功率合成多注结构 | 第124-128页 |
·结构设计 | 第124-125页 |
·加工制作 | 第125-127页 |
·传输特性实验测量 | 第127-128页 |
·串行多注结构 | 第128-132页 |
·结构设计 | 第128-129页 |
·加工制作 | 第129-131页 |
·传输特性实验测量 | 第131-132页 |
·并行多注结构 | 第132-133页 |
·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工作展望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附录A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