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蔬菜园艺论文--白菜类论文--白菜(小白菜)论文

豇豆和不结球白菜四倍体的诱导及生物学鉴定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23页
 第一章 园艺作物多倍体研究进展第13-23页
  1 多倍体植物简介第13页
  2 多倍体的产生途径第13-16页
   ·自然形成途径第13-14页
   ·人工获取多倍体植物的途径第14-16页
     ·生物学方法第14页
     ·物理方法诱导第14页
     ·化学试剂诱导第14-16页
       ·活体诱导加倍法第15页
       ·离体诱导加倍法第15-16页
     ·体细胞融合诱导多倍体第16页
     ·有性多倍化获得多倍体第16页
  3 多倍体植物的特征第16-19页
   ·巨大性第16-17页
   ·有机物合成第17-18页
   ·抗逆性第18页
   ·低稔性第18-19页
  4 多倍体植物的鉴定方法第19-20页
   ·形态学和解剖学鉴定第19-20页
   ·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0页
     ·染色体数目鉴定第20页
     ·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第20页
  5 多倍体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第20-21页
   ·提高作物产量第20-21页
   ·改善作物品质及抗性第21页
   ·培育无籽或少籽果实第21页
   ·克服远源杂交不育性第21页
  6 展望第21-23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23-57页
 第二章 豇豆四倍体诱导及鉴定第23-31页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23-2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材料第24页
   ·四倍体豇豆诱导方法第24页
   ·四倍体鉴定方法第24-25页
     ·植株形态学和解剖学鉴定第24页
     ·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第24页
     ·染色体鉴定第24-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诱导效果第25页
   ·二、四倍体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第25-26页
   ·二、四倍体形态学和解剖学比较第26-27页
   ·根尖染色体鉴定及鉴定方法比较第27-28页
  3 讨论第28-29页
  图版第29-31页
 第三章 秋水仙素诱导四倍体耐热长豇豆的研究第31-39页
  摘要第31页
  Abstract第31-3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材料第32页
   ·方法第32-33页
     ·诱导处理第32页
     ·多倍体鉴定第32-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秋水仙素对豇豆诱导的影响第33-34页
   ·二、四倍体豇豆比较分析第34-36页
     ·二、四倍体豇豆形态特征比较第34-35页
     ·二、四倍体豇豆气孔和花粉粒比较第35页
     ·二、四倍体豇豆体细胞DNA相对含量比较第35页
     ·二、四倍体豇豆根尖染色体数的比较第35-36页
  3 讨论第36-37页
  图版第37-39页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黄心乌’的四倍体诱导及鉴定第39-47页
  摘要第39页
  Abstract第39-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试验材料第40页
   ·诱导方法第40页
   ·鉴定方法第40-41页
     ·形态学初步鉴定第40页
     ·气孔鉴定第40-41页
     ·花粉粒鉴定第41页
     ·细胞DNA含量的鉴定第41页
     ·根尖染色体直接鉴定第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秋水仙素诱导效果第41-42页
   ·二、四倍体M_0代比较分析第42-44页
     ·形态学和解剖学比较第42页
     ·流式细胞仪鉴定分析第42-43页
     ·根尖染色体鉴定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5页
  版图第45-47页
 第五章 ‘黄心乌’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农艺性状及品质比较第47-57页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47-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材料第48页
   ·方法第48-50页
     ·四倍体诱导及筛选鉴定第48页
     ·农艺性状测定第48页
     ·营养品质测定第48-49页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9-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3页
   ·二、四倍体农艺性状比较第50-51页
   ·二、四倍体营养品质比较第51-53页
   ·二、四倍体叶绿素含量比较第53页
  3 讨论第53-55页
  版图第55-57页
全文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附录第65-67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生物肥“宁盾”在番茄、甜瓜上的示范推广
下一篇:梨树不同授粉技术影响果实发育、品质形成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