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水解法纳米纤维素的自组装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NCC形成机理 | 第10-11页 |
| ·NCC液晶相 | 第11-15页 |
| ·NCC液晶相的形成机制 | 第11-13页 |
| ·NCC液晶相的结构特征 | 第13-15页 |
| ·NCC自组装的调控 | 第15-19页 |
| ·NCC性质 | 第15-16页 |
| ·离子强度 | 第16页 |
| ·超声辅助 | 第16-17页 |
| ·温度调控 | 第17-18页 |
| ·添加剂 | 第18-19页 |
| ·NCC自组装的应用 | 第19-23页 |
| ·光电材料 | 第19-20页 |
| ·前驱体材料 | 第20页 |
| ·模板剂材料 | 第20-22页 |
| ·医学材料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方案 | 第23-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案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创新点 | 第25-26页 |
| 2 分析方法及实验仪器 | 第26-29页 |
| ·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 ·偏光显微镜(POM) | 第26页 |
| ·激光粒度仪 | 第26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6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6-27页 |
| ·红外光谱(FTIR) | 第27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27页 |
| ·热重分析(TG) | 第27页 |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UV-Vis) | 第27-28页 |
| ·孔结构分析 | 第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3 H_2SO_4水解制备纳米纤维素 | 第29-34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 ·NCC的制备 | 第29-30页 |
| ·NCC的表征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 ·NCC悬浮液的状态分析 | 第30页 |
| ·NCC的尺寸、电位和得率分析 | 第30-31页 |
| ·NCC的POM分析 | 第31-32页 |
| ·NCC的TEM分析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4 湿敏手性薄膜的制备 | 第34-40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 ·NCC自组装行为的POM分析 | 第34页 |
| ·NCC手性薄膜的制备 | 第34-35页 |
| ·NCC手性薄膜的表征 | 第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 ·NCC的POM分析 | 第35-36页 |
| ·NCC薄膜的手性结构分析 | 第36页 |
| ·NCC薄膜的FTIR和TG分析 | 第36-37页 |
| ·NCC薄膜的湿敏性能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5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40-46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41页 |
| ·表征和分析 | 第41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 ·中间相NCC-SiO_2薄膜的分析 | 第42页 |
| ·SEM和TEM分析 | 第42-43页 |
| ·孔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 ·吸附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6 介孔炭的制备 | 第46-52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 ·介孔炭的制备 | 第47页 |
| ·介孔炭的表征 | 第47页 |
| ·介孔炭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 ·SEM和TEM分析 | 第48页 |
| ·XRD和TG分析 | 第48-49页 |
| ·孔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 ·吸附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