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论文基本内容 | 第9-10页 |
第三节 论文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共同侵权行为的学理分析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 | 第11页 |
第二节 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1-13页 |
一、加害主体的复数性 | 第11-12页 |
二、加害行为的协作性 | 第12页 |
三、主观意思的共同性 | 第12-13页 |
四、损害结果的统一性 | 第13页 |
第三节 共同侵权行为“共同性”的判断标准 | 第13-17页 |
一、主观共同说 | 第13-15页 |
二、客观共同说 | 第15页 |
三、折中说 | 第15-16页 |
四、兼指说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共同侵权行为的类型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我国及有关国家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19-21页 |
一、日本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19页 |
二、德国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19-20页 |
三、美国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20页 |
四、我国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各国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理念对我国认定共同侵权行为的启示 | 第21-23页 |
一、共同意思联络应否是共同侵权行为的必要要件 | 第21-22页 |
二、共同意思联络非共同侵权行为的必要要件之我见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我国共同侵权行为的立法完善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共同加害行为的司法分析 | 第25-29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共同加害行为的典型案例 | 第25页 |
一、基本案情 | 第25页 |
二、裁判理由 | 第25页 |
第二节 共同加害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司法审判中认定共同加害行为应考量的因素 | 第27-29页 |
第五章 共同危险行为的司法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共同危险行为的典型案例 | 第29-30页 |
一、基本案情 | 第29页 |
二、判决理由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30-34页 |
一、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素 | 第30-32页 |
二、共同危险行为的免责抗辩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司法审判中认定共同危险行为应考量的因素 | 第34-37页 |
第六章 教唆、帮助行为的司法分析 | 第37-43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教唆、帮助行为的典型案例 | 第37页 |
一、基本案情 | 第37页 |
二、裁判理由 | 第37页 |
第二节 教唆、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37-42页 |
一、教唆行为的概念及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37-38页 |
二、帮助行为的概念及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38-39页 |
三、教唆人和帮助人的责任承担问题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司法审判中认定教唆、帮助行为应考量的因素 | 第42-43页 |
一、确定责任范围的标准 | 第42页 |
二、教唆人、帮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的责任承担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件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