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铜离子对小鼠原代肝细胞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毒性效应的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9页
 1. 铜的毒性作用概述第18-19页
 2. 铜的毒性作用与氧化应激效应的关系第19-22页
   ·氧化应激效应简介第19-21页
   ·铜毒性与氧化应激效应的关系第21-22页
 3. 研究方法与技术第22-25页
   ·细胞水平研究方法第22-23页
     ·CCK-8细胞毒性检测技术第22页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GSH技术第22-23页
     ·流式细胞术第23页
     ·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检测技术第23页
     ·酶活测定技术第23页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第23页
   ·分子水平研究方法第23-25页
     ·荧光光谱第23-24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24页
     ·圆二色性光谱技术第24页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第24-25页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第25页
     ·分子模拟技术第25页
 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5-29页
   ·论文的研究目的第25-26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6-28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细胞水平上研究铜暴露诱发的小鼠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效应第29-42页
 1. 前言第29页
 2. 实验部分第29-33页
   ·实验材料第30页
   ·实验动物第30页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30-3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3-41页
   ·铜对小鼠原代肝细胞的毒性第33-34页
   ·铜诱导ROS的产生第34-35页
   ·铜暴露对细胞内GSH的影响第35-37页
   ·铜暴露诱发的脂质过氧化效应第37-38页
   ·铜对SOD酶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铜对DNA的氧化损伤效应第39-41页
 4. 结论第41-42页
第三章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铜对氧化应激关键酶CAT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42-55页
 1. 前言第42页
 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实验材料第42页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42-4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4-53页
   ·细胞水平上酶活分析第44-45页
   ·分子水平上酶活性的分析第45-46页
   ·CAT结构变化分析第46-48页
   ·荧光光谱变化第48-50页
   ·荧光猝灭机理分析第50-51页
   ·ITC实验分析第51-52页
   ·分子模拟第52-53页
 4. 结论第53-55页
第四章 分子水平研究铜对氧化应激相关酶溶菌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55-66页
 1. 前言第55页
 2. 实验部分第55-57页
   ·实验材料第55-56页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56-5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7-65页
   ·铜对溶菌酶荧光光谱的影响第57-58页
   ·铜对溶菌酶荧光猝灭机制第58-59页
   ·铜对溶菌酶同步荧光的影响第59-60页
   ·ITC实验分析铜与溶菌酶结合参数第60-61页
   ·铜离子对溶菌酶结构的影响第61-63页
   ·铜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第63-64页
   ·分子模拟确定溶菌酶与铜的结合区域第64-65页
 4. 结论第65-66页
第五章 分子水平上研究铜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66-78页
 1. 前言第66页
 2. 实验部分第66-68页
   ·实验材料第66-67页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67-68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8-76页
   ·铜对HSA荧光光谱的影响第68-69页
   ·铜与HSA反应的荧光猝灭机制第69-70页
   ·铜对HSA同步荧光的影响第70-71页
   ·铜离子对HSA结构的影响第71-73页
   ·ITC实验分析铜与HSA结合参数第73-74页
   ·分子模拟第74-75页
   ·铜离子对HSA酯酶活性的影响第75-76页
 4. 结论第76-78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78-81页
 1. 主要结论第78-79页
 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79-80页
 3. 论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8页
致谢第88-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和奖励第89-9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si1-Tse1蛋白质复合物结构解析及过氧化氢与两种蛋白质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概率布尔网络简化及其相关控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