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地下建筑的热湿环境现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地下建筑的热湿传递 | 第12-13页 |
| ·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实测 | 第13-14页 |
| ·地下建筑的空气环境控制 | 第14-15页 |
| ·地下建筑的热舒适研究 | 第15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2 地下建筑热湿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 ·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特点 | 第17-18页 |
| ·地下建筑的冷热负荷 | 第18-19页 |
| ·地下通道 | 第18页 |
| ·地下商场 | 第18-19页 |
| ·地下人防工程 | 第19页 |
| ·地下建筑的湿负荷 | 第19-21页 |
| ·人体热舒适 | 第21-25页 |
| ·环境因素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 ·人体因素对舒适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和热舒适方程 | 第23-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3 西安市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现场测试及调研 | 第27-33页 |
| ·西安市气候特征 | 第27页 |
| ·调研对象 | 第27-30页 |
| ·钟楼地下人行通道 | 第27-28页 |
| ·西安开元商城 | 第28页 |
| ·西安某小区地下人防工程 | 第28-30页 |
| ·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现场测试与调研 | 第30-31页 |
| ·测试仪器的介绍 | 第30页 |
| ·测试要求 | 第30-31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1-33页 |
| 4 地下建筑现场测试与调研结果的分析 | 第33-53页 |
| ·钟楼地下通道实测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 ·夏季地下通道热湿环境 | 第33-35页 |
| ·冬季地下通道热湿环境 | 第35-36页 |
| ·西安某小区地下人防工程实测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 ·夏季人防工程热湿环境 | 第36-37页 |
| ·冬季人防工程热湿环境 | 第37-38页 |
| ·地下商场实测结果与热舒适调研分析 | 第38-50页 |
| ·实测结果 | 第38页 |
| ·平均辐射温度和操作温度 | 第38-39页 |
| ·被调研人员情况的分析 | 第39-43页 |
| ·适应性模型的建立 | 第43-48页 |
| ·地下商场气候适应性模型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3页 |
| 5 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控制研究 | 第53-61页 |
| ·地下建筑热湿的防潮措施 | 第53-54页 |
| ·防止工程外水分进入 | 第53页 |
| ·控制工程内水分散发 | 第53-54页 |
| ·地下建筑的除湿方式 | 第54-56页 |
| ·利用通风 | 第54页 |
| ·利用露点原理 | 第54-55页 |
| ·利用吸湿剂 | 第55页 |
| ·利用膜除湿原理 | 第55页 |
| ·除湿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 第55-56页 |
| ·室内空气处理方式的探讨 | 第56-57页 |
| ·温湿度联合控制系统 | 第56页 |
|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 第56页 |
| ·两种处理方式的理想效率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 ·地下建筑热湿环境控制策略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6 地下建筑的气流组织分析 | 第61-73页 |
| ·地下建筑气流组织的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 ·模拟软件的介绍 | 第62-63页 |
|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 | 第63-65页 |
| ·质量守恒定律 | 第64页 |
| ·动量守恒定律 | 第64页 |
| ·能量守恒定律 | 第64-65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65-68页 |
| ·空间几何模型 | 第65-66页 |
| ·边界条件的设定及相关物理参数的设定 | 第66-67页 |
| ·数学模型 | 第67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67-68页 |
| ·压力速度耦合的处理及求解收敛的判断 | 第68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 ·上送上排通风方式下的空气温湿度场 | 第68-69页 |
| ·上送下排通风方式下的空气温湿度场 | 第69-70页 |
| ·下送下排通风方式下的空气温湿度场 | 第70-72页 |
| ·地下建筑通风方式的对比 | 第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81-83页 |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81页 |
| 本课题来源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