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胶体金的合成方法简介 | 第13-15页 |
·“自下而上” | 第13-14页 |
·“自上而下” | 第14-15页 |
·纳米催化 | 第15-17页 |
·等离子体基元学 | 第17-22页 |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 | 第17-18页 |
·米氏理论(Mie theory)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LSPR)的应用 | 第22-31页 |
·生物化学传感 | 第22-26页 |
·利用纳米颗粒周围介电环境的变化进行传感 | 第22-24页 |
·利用纳米颗粒聚集进行传感 | 第24-25页 |
·利用电荷在纳米颗粒表面的传递监测化学反应 | 第25-26页 |
·成像 | 第26-29页 |
·追踪 | 第29-31页 |
·利用暗场显微镜(DFM) | 第29-30页 |
·利用动态光散射(DLS) | 第30-31页 |
·共振光散射相关光谱(RLSCS) | 第31页 |
·本研究课题的设计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2页 |
第二章 潜指纹成像与爆炸物检测 | 第42-66页 |
·引言 | 第42-46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43-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实验步骤 | 第47-49页 |
·纳米金颗粒(50 nm)的合成 | 第47页 |
·采集潜指纹 | 第47-48页 |
·暗场显微镜(DFM)样品制备 | 第48页 |
·暗场显微镜(DFM)成像及散射光谱采集 | 第48页 |
·获取透射电镜(TEM)图像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纳米等离子探针检测RDX原理 | 第49-50页 |
·暗场显微镜对潜指纹成像 | 第50-52页 |
·潜指纹中爆炸物RDX的定量检测 | 第52-56页 |
·潜指纹中RDX检测的特异性 | 第56-58页 |
·总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第三章 纳米金等离子探针可视化检测细胞分泌的多巴胺 | 第66-92页 |
·引言 | 第66-70页 |
·课题背景 | 第66-67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67-70页 |
·电化学检测方法 | 第67-68页 |
·基于纳米金颗粒的比色检测 | 第68-69页 |
·其它检测方法 | 第69-70页 |
·实验方案 | 第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0-71页 |
·实验步骤 | 第71-72页 |
·50 nm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71页 |
·金纳米颗粒Zata电势测量 | 第71页 |
·多巴胺还原氯金酸溶液引起 50 nm金种子的生长 | 第71-72页 |
·ATP刺激的PC12细胞释放的多巴胺成像及原位检测 | 第72页 |
·共聚焦显微镜对荧光钙染料染色的PC12细胞成像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4页 |
·多巴胺检测原理 | 第73页 |
·纳米等离子探针的选择性 | 第73-75页 |
·纳米等离子探针体外检测多巴胺性能研究 | 第75-78页 |
·ATP刺激活细胞分泌的多巴胺的定量及成像 | 第78-82页 |
·暗场与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阐明ATP刺激活细胞分泌多巴胺的机理 | 第82-84页 |
·总结 | 第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第四章 催化反应驱动的“两面神”纳米等离子体马达的自热泳 | 第92-126页 |
·引言 | 第92-99页 |
·课题背景 | 第92-93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93-99页 |
·自扩散泳、自电泳和自热泳驱动的分子马达 | 第94-97页 |
·共振光散射相关光谱(RLSCS) | 第97-99页 |
·实验部分 | 第99-104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9-101页 |
·实验步骤 | 第101-104页 |
·13 nm纳米金颗粒的合成 | 第101页 |
·“两面神”纳米金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1-102页 |
·合成与“两面神”纳米金颗粒催化活性相当的DNA均匀修饰的纳米金颗粒 | 第102-103页 |
·动力学实验 | 第103页 |
·等温滴定微量热仪测反应焓变 | 第103页 |
·共振光散射相关光谱(RLSCS)实验 | 第103-10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6页 |
·催化反应的选择 | 第104页 |
·“两面神”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4-105页 |
·不同修饰的纳米金颗粒的反应动力学 | 第105-107页 |
·共振光散射相关光谱仪(RLSCS)测纳米颗粒的扩散系数 | 第107-110页 |
·“两面神”纳米颗粒扩散增强的根源探究 | 第110-113页 |
·理论计算及模型推导 | 第113-116页 |
·计算“两面神”纳米颗粒周围局部溶剂温度的升高 | 第113页 |
·计算催化反应释放的能量对“两面神”纳米颗粒产生的作用力 | 第113-114页 |
·“两面神”纳米颗粒扩散增强随机模型的推导 | 第114-116页 |
·总结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