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中自发性建造的形态机制解读--以大栅栏片区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胡同的现状 | 第8-9页 |
| ·“边缘”的关注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观察法 | 第11-12页 |
| ·调查法 | 第12页 |
| ·对比研究法 | 第12页 |
| ·个案分析法 | 第12页 |
| ·形态学方法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设计建造机制与自发性建造机制下的住区 | 第18-30页 |
| ·住区案例描述 | 第18-22页 |
| ·设计建造机制下的住区 | 第18-19页 |
| ·自发性建造机制下的住区 | 第19-22页 |
| ·两种建造机制的住区对比 | 第22-25页 |
| ·产生方式 | 第22-23页 |
| ·居住状态 | 第23页 |
| ·形态差异 | 第23-24页 |
| ·可解读性 | 第24-25页 |
| ·两种机制之于胡同的体现 | 第25-28页 |
| ·胡同的产生与历史格局 | 第25-26页 |
| ·胡同的现状格局 | 第26页 |
| ·转化与互通 | 第26-28页 |
| ·自发性建造的必然性与边缘性存在 | 第28-29页 |
| ·存在的必然性 | 第28-29页 |
| ·产生机制的边缘性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既有街区格局上的空间策略 | 第30-58页 |
| ·分类的方法 | 第30页 |
| ·利用现成环境条件 | 第30-41页 |
| ·空间嵌入 | 第30-33页 |
| ·壁面贴附 | 第33-37页 |
| ·垂直覆盖 | 第37-40页 |
| ·形态特点 | 第40-41页 |
| ·避让现成环境条件 | 第41-50页 |
| ·避让元素 | 第43-44页 |
| ·避让方式 | 第44-48页 |
| ·形态方法 | 第48-50页 |
| ·形态特征 | 第50页 |
| ·重构现成空间环境 | 第50-57页 |
| ·加建重构 | 第50-52页 |
| ·调整重构 | 第52-54页 |
| ·形态特征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建造方法 | 第58-74页 |
| ·影响搭建的环境因素 | 第58-60页 |
| ·空间密度 | 第58-59页 |
| ·功能需求 | 第59页 |
| ·资金条件 | 第59-60页 |
| ·政策法规 | 第60页 |
| ·建造的施工组织 | 第60-63页 |
| ·有组织施工 | 第60-63页 |
| ·无组织搭建 | 第63页 |
| ·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建筑构造 | 第63-73页 |
| ·材料选择 | 第64-66页 |
| ·材料组织 | 第66-70页 |
| ·构件设置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胡同空间形态的成因及对设计的启示 | 第74-80页 |
| ·建造与环境 | 第74-75页 |
| ·将环境视为地形 | 第74页 |
| ·自下而上建造 | 第74-75页 |
| ·形态解读 | 第75-76页 |
| ·动态化过程 | 第75-76页 |
| ·被动的结果 | 第76页 |
| ·辩证视野下的混乱与多样 | 第76-79页 |
| ·自发性建造制造混乱 | 第76-77页 |
| ·自发性建造创造多样 | 第77-78页 |
| ·自然的多样态 | 第78-79页 |
| ·“地形”上的建造,自发性建造的启示 | 第79-8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图表索引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