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秸秆制备活性炭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8页 |
| ·万寿菊及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 第9-10页 |
| ·万寿菊 | 第9页 |
| ·万寿菊利用现状 | 第9页 |
| ·农作物秸秆的特点 | 第9-10页 |
|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 | 第10页 |
| ·活性炭概述 | 第10-15页 |
| ·活性炭的微晶结构 | 第11页 |
| ·活性炭的孔隙结构 | 第11-12页 |
| ·活性炭的吸附特点 | 第12页 |
| ·活性炭的制备原料 | 第12页 |
| ·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 第12-14页 |
| ·活性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14-15页 |
| ·农作物秸秆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农作物秸秆醋液的应用 | 第16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2. 万寿菊秸秆的成分及微观结构分析 | 第18-22页 |
| ·主要组分含量 | 第18-19页 |
| ·各元素含量 | 第19-20页 |
| ·微观结构 | 第20页 |
| ·结晶结构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万寿菊秸秆活性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22-35页 |
| ·万寿菊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 第22-27页 |
| ·磷酸活化法 | 第22页 |
| ·正交试验 | 第22-24页 |
| ·制备条件对万寿菊秸秆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24-27页 |
| ·制备万寿菊秸秆活性炭的最优条件 | 第27页 |
| ·万寿菊秸秆活性炭的表征 | 第27-33页 |
| ·各元素含量 | 第27-28页 |
| ·氮气吸-脱附等温线 | 第28-29页 |
|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29-31页 |
| ·微观结构 | 第31-32页 |
| ·结晶结构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4. 万寿菊秸秆活性炭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 | 第35-54页 |
| ·引言 | 第35-36页 |
| ·吸附实验 | 第36-44页 |
| ·铜离子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 ·吸附实验步骤 | 第36页 |
| ·各因素常量的选择 | 第36页 |
| ·铜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 ·铜离子去除率的测定 | 第37页 |
| ·PAC对铜离子的吸附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 ·PAC投放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 ·铜离子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 ·PAC对铜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44-49页 |
|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第45-46页 |
|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 第46-49页 |
| ·PAC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9-53页 |
| ·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50-51页 |
| ·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万寿菊秸秆醋液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 第54-58页 |
| ·万寿菊秸秆醋液的制备 | 第54页 |
| ·万寿菊秸秆醋液的成分分析 | 第54-58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个人简介 | 第66-67页 |
| 导师简介 | 第67-68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