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概述 | 第11页 |
·白洋淀地区情况概述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白洋淀情况概述 | 第11-12页 |
·白洋淀污染现状 | 第12页 |
·现行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 | 第12-13页 |
·化学修复方法 | 第12页 |
·物理修复法 | 第12页 |
·植物修复法 | 第12-13页 |
·微生物修复法 | 第13页 |
·PCA分析及其相关软件概述 | 第13-14页 |
·铬作用及其危害简介 | 第14页 |
·铬污染现状以及现行治理方法 | 第14-15页 |
·Pb(II)、Cu(II)和铬的各价态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高锰酸钾氧化-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总铬 | 第15页 |
·双波长法测定溶液中Cr(VI) | 第15-16页 |
·偶氮化合物铬蓝SE分光光度法测定体系中Cr(III) | 第16页 |
·苯基萤光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的Pb(II) | 第16页 |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Cu(II) | 第16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白洋淀抗重金属细菌的分离 | 第17-23页 |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样品来源 | 第17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7-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样品富集、驯化 | 第20页 |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页 |
·菌种的筛选 | 第2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采样结果 | 第20-21页 |
·可培养抗Pb(II)、Cu(II)、Cr(VI)菌的分离结果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白洋淀抗重金属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 第23-40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菌株来源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PCR扩增 | 第25页 |
·PCR产物的凝胶电泳检测 | 第25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5-26页 |
·实验结果 | 第26-30页 |
·系统发育情况 | 第26-30页 |
·可培养菌株多样性结果及分析 | 第30页 |
·可培养抗重金属菌群分布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30-39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31-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Cr(VI)转化菌株筛选 | 第40-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样品来源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Cr(VI)去除菌株的筛选 | 第41-43页 |
·初筛 | 第43页 |
·复筛 | 第43页 |
·试验结果 | 第43-47页 |
·Cr(VI)、Cr(III)和总铬标准曲线制作 | 第43-46页 |
·Cr(VI)转化菌初筛结果 | 第46页 |
·Cr(VI)转化菌复筛结果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Cr(VI)转化菌转化条件初探 | 第49-59页 |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培养基 | 第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Cr(VI)转化菌的最适条件研究 | 第50页 |
·Cr(VI)转化菌的机理初探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7页 |
·Cr-11、Cr-22、Cr-28 和n-9 转化Cr(VI)的最适条件 | 第51-55页 |
·Cr-11、Cr-22、Cr-28 和n-9 转化Cr(VI)的机理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