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本土化的缺失与传统经典的回归 | 第14页 |
·诗意的栖居也要各得其所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关于寒地城市宜居性的研究 | 第18页 |
·关于新中式景观设计的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3页 |
·课题研究的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寒地居住区新中式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因素分析 | 第24-42页 |
·寒地城市的概念和特征分析 | 第24-28页 |
·寒地城市的概念 | 第24-25页 |
·寒冷气候中人群的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寒地人群活动的特征 | 第25-26页 |
·寒地人群心理的特征 | 第26-27页 |
·寒地居住环境的特征 | 第27-28页 |
·北方寒地传统园林的设计概述 | 第28-32页 |
·北方园林的文化 | 第28-29页 |
·北方园林的格局 | 第29页 |
·北方园林的建筑 | 第29-30页 |
·北方园林的色彩 | 第30-31页 |
·其他风格对北方园林的影响 | 第31-32页 |
·新中式景观的概念解读 | 第32-37页 |
·新中式景观的概念 | 第32-33页 |
·新中式景观的特点 | 第33-34页 |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 | 第34-37页 |
·传统造园意境之“神” | 第34-36页 |
·现代设计语汇之“形” | 第36-37页 |
·国外现代景观的设计及启示 | 第37-41页 |
·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 | 第37-39页 |
·提炼古典园林的现代景观 | 第39-40页 |
·国外现代景观设计对新中式景观的启示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寒地居住区新中式景观的案例分析与要素解读 | 第42-62页 |
·案例分析 | 第42-47页 |
·万科如园——北方皇家园林的再演绎 | 第42-44页 |
·格调竹境——传统民居的现代风尚 | 第44-47页 |
·具有寒地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要素分析 | 第47-61页 |
·植物配置 | 第47-50页 |
·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 第47-49页 |
·寒地居住区的植物配置要点 | 第49-50页 |
·水体景观 | 第50-53页 |
·传统园林水体设计与分析 | 第50-51页 |
·现代水体景观设计与分析 | 第51-53页 |
·铺装设计 | 第53-56页 |
·传统园林铺装材料的特点与分析 | 第53-55页 |
·现代居住区常用铺装材料的特点与分析 | 第55-56页 |
·色彩提取 | 第56-59页 |
·丰富的建筑环境色彩 | 第56-58页 |
·冬季景观与色彩塑造 | 第58-59页 |
·照明景观 | 第59-61页 |
·加强寒地居住区的夜景观营造 | 第59-60页 |
·居住区照明景观的设计要点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新中式景观在寒地居住区中的应用策略 | 第62-115页 |
·新中式景观在寒地居住区中的应用原则 | 第62-76页 |
·人本关怀,现代设计 | 第62-64页 |
·互动性景观提升空间活力 | 第62-63页 |
·关注特殊人群的景观设计 | 第63-64页 |
·寒地宜居,中式文脉 | 第64-68页 |
·寒地城市的宜居性景观 | 第64-65页 |
·寒地本土特色与新中式景观 | 第65-68页 |
·师法自然,融合科技 | 第68-71页 |
·寒地居住区生态微环境 | 第68-70页 |
·重塑“师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景观 | 第70-71页 |
·多位一体,形神兼备 | 第71-76页 |
·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 | 第71-74页 |
·感官体验的综合设计 | 第74-75页 |
·美学与实用的辩证统一 | 第75-76页 |
·新中式景观在寒地居住区中的设计应用策略 | 第76-111页 |
·造园手法的传承创新 | 第76-81页 |
·传统造园手法的现代应用 | 第76-78页 |
·国外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结合 | 第78-81页 |
·传统符号的整合再现 | 第81-87页 |
·传统符号的再塑造 | 第81-83页 |
·元素的提取与简化 | 第83-87页 |
·居住空间的围合布局 | 第87-92页 |
·宏观空间的规划布局 | 第87-89页 |
·微观空间的围合布置 | 第89-92页 |
·材料技术的创新运用 | 第92-97页 |
·本土材料的运用 | 第92页 |
·材料的创新性应用 | 第92-94页 |
·使用生态的材料 | 第94-95页 |
·景观材料应用要点 | 第95-97页 |
·寒地植物的配置造景 | 第97-102页 |
·植物体现文化寓意 | 第97-99页 |
·寒地乡土植物的运用 | 第99-100页 |
·营造多层次植物景观 | 第100-102页 |
·寒地住区的色彩营造 | 第102-109页 |
·寒地居住空间的色彩选择 | 第102-103页 |
·寒地居住区景观小品色彩的运用 | 第103-107页 |
·寒地植物色彩的运用 | 第107-109页 |
·风水文化的景观渗透 | 第109-111页 |
·空间布局 | 第109-110页 |
·景观寓意 | 第110-111页 |
·新中式景观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趋势 | 第111-113页 |
·新中式景观在寒地居住区的设计挑战 | 第111-112页 |
·新中式景观在寒地居住区的发展趋势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