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阁兰笔下的中国形象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一、谢阁兰笔下的中国形象的界定 | 第14-19页 |
| (一)形象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1.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 | 第14-16页 |
| 2.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二)中国形象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1.中国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 2.中国形象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三)研究文本的选择 | 第18-19页 |
| 二、法国的中国形象观及文学中的中国题材 | 第19-24页 |
| (一)16‐18世纪法国的中国形象观 | 第19-20页 |
| ·-18世纪法国社会对中国的总体想象 | 第19-20页 |
| ·-18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与中国形象 | 第20页 |
| (二)19‐20世纪初法国的中国形象观 | 第20-24页 |
| ·-20世纪初法国社会对中国的总体想象 | 第20-21页 |
| ·-20世纪初法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与中国形象 | 第21-24页 |
| 三、谢阁兰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 第24-41页 |
| (一)神秘而不可知的“紫禁城” | 第24-28页 |
| 1.神秘未知的“紫禁城” | 第24-26页 |
| 2.永不可知的“紫禁城” | 第26-28页 |
| (二)两极化的中国人物形象 | 第28-34页 |
| 1.蒙昧平庸的今人形象 | 第29-32页 |
| 2.个性强烈的古人形象 | 第32-34页 |
| (三)“真正”的“万象之国” | 第34-41页 |
| 1.空间维度 | 第34-37页 |
| 2.时间维度 | 第37-39页 |
| 3.时空维度 | 第39-41页 |
| 四、对谢阁兰笔下中国形象形成原因的追溯 | 第41-50页 |
| (一)谢阁兰的“异域情调”论 | 第41-47页 |
| 1.“异国情调”的传统含义与谢阁兰的创新 | 第41-43页 |
| 2.谢阁兰“异域情调”论的美学观 | 第43-47页 |
| (二)谢阁兰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