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三、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24页 |
第二章 县级财政的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第一节 县级财政的特征及职能 | 第24-25页 |
一、 县级财政的特征 | 第24页 |
二、 县级财政的职能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县级财政基础理论 | 第25-29页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5-27页 |
二、 外部效应理论 | 第27-28页 |
三、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衡量县级财政状况的指标概述 | 第29-32页 |
一、 财政自给能力 | 第29-30页 |
二、 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 第30页 |
三、 人均财力 | 第30页 |
四、 一般预算收入率 | 第30页 |
五、 财政综合负债率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云南省县级财政困难的现状以及成因分析 | 第32-54页 |
第一节 云南省县级财政困难的现状 | 第32-43页 |
一、 云南省总体财政收支现状 | 第32-33页 |
二、 云南省县级地区财政收支现状 | 第33-35页 |
三、 以云南省十县为例的财政收支状况 | 第35-43页 |
第二节 对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 | 第43-48页 |
一、 困难系数的合成 | 第44-46页 |
二、 变量与困难系数的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第三节 云南省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 | 第48-54页 |
一、 经济因素 | 第48-49页 |
二、 财政体制因素 | 第49-51页 |
三、 社会、政治、历史因素 | 第51-52页 |
四、 城乡二元体制摩擦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缓解地方财政困难的财政制度研究 | 第54-61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 | 第54-55页 |
一、 美国的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 | 第54页 |
二、 日本的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 | 第54-55页 |
三、 德国的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 | 第55页 |
第二节 财政收入划分 | 第55-57页 |
一、 美国的财政收入划分 | 第56页 |
二、 日本的财政收入划分 | 第56-57页 |
三、 德国的财政收入划分 | 第57页 |
第三节 转移支付制度 | 第57-59页 |
一、 美国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57-58页 |
二、 日本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58页 |
三、 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启示与借鉴 | 第59-61页 |
一、 在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上,都有法律保障 | 第59页 |
二、 地方政府在税收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治能力 | 第59页 |
三、 实行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59-60页 |
四、 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制度化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缓解边疆民族地区县级财政困境的对策建议 | 第61-72页 |
第一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 第61-64页 |
一、 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61页 |
二、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 第61-62页 |
三、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创新财政体制机制 | 第64-69页 |
一、 减少政府级次 | 第64-65页 |
二、 创新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机制 | 第65-66页 |
三、 完善收入划分机制,构建地方税体系 | 第66-67页 |
四、 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67-68页 |
五、 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制度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收支质量 | 第69-70页 |
一、 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 | 第69页 |
二、 加强政府采购管理 | 第69页 |
三、 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 第69-70页 |
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 | 第70-72页 |
一、 清偿旧债 | 第70页 |
二、 给予地方适当举债权 | 第70-71页 |
三、 建立和完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 | 第71页 |
四、 建立财政风险准备金和偿债基金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