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二聚酸概述 | 第9-11页 |
·二聚酸物理化学性质 | 第10页 |
·结构 | 第10-11页 |
·油酸聚合工艺 | 第11-13页 |
·热聚合工艺 | 第11页 |
·催化聚合工艺 | 第11-13页 |
·油酸聚合机理 | 第13-17页 |
·油酸热聚合的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油酸与亚油酸催化聚合反应机理 | 第14-17页 |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17-19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17-19页 |
·非均相液固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油酸聚合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二聚酸催化剂的改性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二聚酸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合成聚酰胺树脂 | 第23页 |
·合成润滑油添加剂 | 第23页 |
·合成腐蚀抑制剂 | 第23页 |
·合成涂料添加剂 | 第23页 |
·其它用途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5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5-26页 |
·实验装置与步骤 | 第26-29页 |
·实验装置 | 第26-28页 |
·油酸聚合的实验步骤 | 第28页 |
·蒙脱土阳离子容量(CEC)的测定 | 第28-29页 |
·有机插层的实验步骤 | 第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油酸和聚合酸含量分析 | 第29-31页 |
·原料组成的分析 | 第31-32页 |
·表征 | 第32页 |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 第32页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32页 |
·表面Al/Si比的表征 | 第32页 |
·吡啶吸附IR光谱分析 | 第32页 |
·产率、浓度和选择性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棉籽油酸聚合动力学研究 | 第33-52页 |
·动力学实验 | 第33-39页 |
·初始转化率 | 第34页 |
·外扩散影响 | 第34-35页 |
·内扩散影响 | 第35页 |
·催化剂浓度对二聚酸产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温度对二聚酸、三聚酸产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温度和助剂两者对聚合反应影响 | 第37页 |
·添加Li_2CO_3助剂与未添加助剂对二聚酸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拟合方法 | 第40-41页 |
·动力学实验数据拟合与处理 | 第41-49页 |
·催化棉籽油酸聚合动力学数据拟合 | 第41-43页 |
·催化棉籽油酸聚合动力学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添加助剂条件下催化棉籽油酸聚合动力学数据测定 | 第44-45页 |
·添加助剂条件下催化棉籽油酸聚合动力学处理 | 第45-47页 |
·反应平衡常数 | 第47-49页 |
·动力学模型数据统计检验和残差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膨润土结构和组成对催化棉籽油酸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52-60页 |
·膨润土的BET比表面积、孔径和催化性能关系 | 第52-53页 |
·膨润土的层间距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7页 |
·X射线能谱分析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蒙脱土有机插层改性 | 第60-67页 |
·有机插层蒙脱土的表征 | 第60-62页 |
·DTAB-MMT的FTIR分析与讨论 | 第60-61页 |
·DTAB-MMT的XRD分析与讨论 | 第61-62页 |
·有机插层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插层反应时间对有机插层改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反应液固比(L/S)对有机插层改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插层反应温度对有机插层改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有机插层剂用量对有机插层改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1 | 第74-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