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25页 |
1 虹鳟及其养殖状况说明 | 第15-17页 |
·虹鳟的分类及其研究概况 | 第15页 |
·虹鳟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生活习性 | 第16页 |
·食性 | 第16页 |
·繁殖习性 | 第16页 |
·经济价值 | 第16-17页 |
·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及其特点 | 第17-21页 |
·IHNV 的形态结构 | 第18-19页 |
·IHNV 的基因组特征 | 第19页 |
·患 IHNV 病鱼的症状及该疾病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临床症状 | 第19-20页 |
·疾病的流行特点 | 第20页 |
·IHNV 防治方法 | 第20-21页 |
3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 第21-23页 |
·方差分析法(ANOVA)和类方差分析法(Henderson 法) | 第21-22页 |
·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 (MINQUE) 和最小方差二次无偏估计法(MIVQUE) | 第22页 |
·最大似然法(ML)和约束最大似然法(REML) | 第22页 |
·贝叶斯法(Bayesian) | 第22-23页 |
4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检测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 第23页 |
·分析群体遗传结构 | 第23页 |
·对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分析和研究(QTL)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抗病力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其抗病家系筛选 | 第25-34页 |
前言 | 第25-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试验动物 | 第26页 |
·病原体检测确认 | 第26-27页 |
·病毒分离培养检测 | 第26页 |
·RT-PCR 及测序鉴定 | 第26-27页 |
·感染试验 | 第27-28页 |
·IHN 抗病力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28-29页 |
·IHN 抗病家系的筛选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病原体检测确认 | 第29-30页 |
·试验的重复性与平行性 | 第30页 |
·虹鳟 IHNV 抗性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30-31页 |
·抗病家系筛选 | 第31页 |
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三章 虹鳟选育群体主要体尺性状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 | 第34-43页 |
前言 | 第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试验群体 | 第34-35页 |
·饲养管理 | 第35页 |
·性状测定 | 第35-36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遗传方差与遗传力 | 第36页 |
·遗传相关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虹鳟主要体尺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虹鳟选育群体主要体尺性状的方差组分及遗传力 | 第38-39页 |
·虹鳟主要体尺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虹鳟 EST-SSR 引物开发及其应用 | 第43-59页 |
前言 | 第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6页 |
·材料 | 第43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43页 |
·SSR 位点的获取 | 第43-44页 |
·EST-SSR 引物设计 | 第44页 |
·PCR 扩增 | 第44页 |
·表型性状的测量 | 第44-45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虹鳟 EST-SSR 的发生频率与特点 | 第46页 |
·EST-SSR 引物多态性检测 | 第46页 |
·表型性状分析 | 第46-47页 |
·扩增结果 | 第47页 |
·虹鳟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49页 |
·微卫星标记与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9-56页 |
3 讨论 | 第56-59页 |
·虹鳟 EST-SSR 分布特点及频率 | 第56-57页 |
·遗传多样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