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概述 | 第13-21页 |
·EIAV 的历史及分类地位 | 第13页 |
·EIAV 形态、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EIAV 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EIAV 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 第15-17页 |
·调节蛋白及其编码的蛋白 | 第17页 |
·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 第17-18页 |
·EIAV 的感染过程 | 第18-20页 |
·EIAV 中国弱毒疫苗研制的路线 | 第20-21页 |
·跨膜蛋白( TM ,GP45)概述 | 第21-23页 |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EIAV GP45 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24-37页 |
·材料 | 第24-26页 |
·病毒和细胞 | 第24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24-25页 |
·引物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页 |
·仪器 | 第25-26页 |
·方法 | 第26-30页 |
·驴白细胞的培养 | 第26页 |
·驴胎皮肤细胞的培养 | 第26页 |
·病毒复壮 | 第26页 |
·核酸提取 | 第26-27页 |
·cDNA 的合成 | 第27页 |
·引物设计和目的片段扩增 | 第27-28页 |
·PCR 产物的电泳检测及纯化 | 第28页 |
·目的片段与 pMD18-T 载体的连接 | 第28-29页 |
·转化及鉴定 | 第29页 |
·序列分析比较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35页 |
·EIAV 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及体内 gp45 PCR 结果鉴定 | 第30页 |
·EIAV 在体外培养过程中 gp45 的变异 | 第30-33页 |
·EIAV gp45 在体内的变异分析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EIAV GP45 突变株的拯救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 第37-53页 |
·材料 | 第37-39页 |
·病毒 | 第37-38页 |
·细胞和菌株 | 第38页 |
·引物 | 第38页 |
·试剂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6页 |
·EIAVUK3GP45 基因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39-40页 |
·EIAVuk3 的点突变 | 第39页 |
·电泳检测 | 第39页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39页 |
·PCR 产物的消化 | 第39页 |
·转化 | 第39-40页 |
·质粒大量提取 | 第40页 |
·病毒拯救 | 第40-42页 |
·细胞转染 | 第40-41页 |
·病毒的收获及浓缩 | 第41页 |
·马胎皮肤细胞培养 | 第41页 |
·逆转录酶活性检测 | 第41-42页 |
·病毒盲传 | 第42页 |
·突变病毒株拷贝数定量 | 第42页 |
·突变病毒在宿主细胞 ED 上的复制动力学分析 | 第42-44页 |
·接毒及培养 | 第42-43页 |
·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43页 |
·cDNA 的合成 | 第43页 |
·REAL-TIME PCR 试验检测病毒体外复制能力 | 第43-44页 |
·强毒株与突变毒株的温度敏感性实验 | 第44-46页 |
·强毒株与衍生毒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培养 | 第44-45页 |
·病毒感染细胞 RNA 的提取 | 第45页 |
·cDNA 的合成 | 第45页 |
·Real-time PCR 引物 | 第45页 |
·标准品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5页 |
·强毒株和突变毒株的 ED 上清病毒载量的定量分析 | 第45-46页 |
·结果 | 第46-51页 |
·序列比对结果 | 第46页 |
·逆转录酶活性检测 | 第46-47页 |
·检测强毒株和突变毒株的 Real-time 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7-48页 |
·qPCR 对突变病毒拷贝数定量 | 第48页 |
·强毒株和突变毒株在宿主细胞 ED 上的复制特性比较 | 第48-50页 |
·强毒株和突变毒株不同温度下在宿主细胞ED 上的感染能力比较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