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院”解析的视角看中国建筑本土化设计趋势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全球化语境下建筑的趋同与多元化 | 第9页 |
·传统建筑现代继承思潮的发展历程 | 第9-12页 |
·对“中国式”发展的追问 | 第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中国建筑传统文化 | 第14-15页 |
·庭院与园林 | 第15-17页 |
·地域主义 | 第17-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单院”原型的提取及其物质载体 | 第21-43页 |
·从江南传统民居中提取原型 | 第21-28页 |
·庭院的本体考释 | 第21-23页 |
·“单院”原型的提取 | 第23-28页 |
·原型与类型学 | 第23-24页 |
·“单院”原型及其传统实例 | 第24-28页 |
·两种不同尺度类型的衍生及其传统实例 | 第28-33页 |
·由大到小——“留夹” | 第28-30页 |
·由小到大——“宅园” | 第30-33页 |
·传统“单院”的物质载体 | 第33-42页 |
·从围合到具有拓扑关系的空间布局 | 第33-34页 |
·围合要素 | 第34-40页 |
·院墙 | 第34-36页 |
·建筑单体 | 第36-38页 |
·门洞 | 第38-39页 |
·铺地 | 第39-40页 |
·景观要素 | 第40-42页 |
·叠山 | 第40页 |
·理水 | 第40-41页 |
·花木配植 | 第41页 |
·建筑小品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隐藏在“单院”物质表皮下的精神文化 | 第43-64页 |
·社会文化、传统哲学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43-50页 |
·社会背景下的家族礼制文化 | 第43-45页 |
·四向制和轴线次序 | 第43-44页 |
·院的“门堂之制 | 第44-45页 |
·大道无形的哲学观 | 第45-47页 |
·阴阳之道的自然认知 | 第46-47页 |
·气虚围合的空间想象 | 第47页 |
·内向型的传统思维方式 | 第47-50页 |
·入世之中庸 | 第48-49页 |
·出世之隐逸 | 第49-50页 |
·意境层次的审美 | 第50-57页 |
·虚实相生 | 第51-52页 |
·巧于因借 | 第52-53页 |
·层出不穷 | 第53-55页 |
·示现 | 第55-56页 |
·通感 | 第56-57页 |
·与其他艺术的交融 | 第57-63页 |
·书法及印刻 | 第58-59页 |
·诗文戏曲 | 第59-61页 |
·文人画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单院”原型在现代实践中的传承 | 第64-83页 |
·当代背景下建筑的物质更替 | 第64-70页 |
·“园林已死”的疑问——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64页 |
·技术与材料的变革 | 第64-70页 |
·结构技术的发展 | 第65-66页 |
·表皮材料的变化 | 第66-70页 |
·传承“中式空间”的精神内涵 | 第70-74页 |
·中式内向型空间的场所感 | 第70-73页 |
·围合中的“场所感” | 第70-72页 |
·江南传统民居的场所精神 | 第72-73页 |
·“园林未死”的解答——精神意义的延续 | 第73-74页 |
·“单院”及其衍生类型的现代实例分析 | 第74-82页 |
·“单院”现代实例中的传承 | 第74-76页 |
·“留夹”现代实例中的传承 | 第76-78页 |
·“宅园”现代实例中的传承 | 第78-80页 |
·原型“抽象化”的现代传承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与传统交融的本土化设计趋势 | 第83-104页 |
·设计趋势的本土化 | 第83-90页 |
·本土化——对全球化的反思 | 第83-84页 |
·来自于日本实践的借鉴 | 第84-88页 |
·禅宗文化与传统建筑 | 第84-85页 |
·禅宗文化与现代建筑 | 第85-88页 |
·本土化成为设计的趋势 | 第88-90页 |
·实现本土化的不同途径 | 第90-104页 |
·形——元素的汲取 | 第90-95页 |
·型——文化的转译 | 第95-99页 |
·兴——记忆的再生 | 第99-10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04-10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6-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