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定向高转移及其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第20-75页 |
一.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 第20-45页 |
1. 卵巢癌的转移途径 | 第20-23页 |
·淋巴道转移 | 第20-22页 |
·淋巴系统的生理 | 第20-21页 |
·卵巢的淋巴引流 | 第21页 |
·卵巢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途径 | 第21-22页 |
·直接侵润转移 | 第22-23页 |
·盆腹腔种植转移 | 第23页 |
·血行转移 | 第23页 |
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分子机理及转移过程 | 第23-38页 |
·卵巢癌侵润转移的分子机理 | 第23-38页 |
·癌基因 | 第24-26页 |
·HER-2(C-erbB-2)基因 | 第24-25页 |
·K-RAS基因 | 第25-26页 |
·c-myc基因 | 第26页 |
·MTA1基因 | 第26页 |
·抑癌基因 | 第26-27页 |
·nm23基因 | 第26-27页 |
·P16基因 | 第27页 |
·细胞粘附分子在卵巢恶性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 第27-31页 |
·整合素家族 | 第28-30页 |
·钙黏蛋白家族 | 第30页 |
·选择素 | 第30-31页 |
·CD44 | 第31页 |
·蛋白酶降解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 第31-34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 第32-33页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 第33页 |
·乙酞肝素酶 | 第33-34页 |
·肿瘤血管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 | 第34-35页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第34-35页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 第35页 |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 | 第35-38页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第36-37页 |
·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2(FGF-2) | 第37页 |
·血小板源性的生长因子(PDGF) | 第37-38页 |
·血管生成素(Ang) | 第38页 |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 第38页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 第38页 |
3. 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 第38-42页 |
·影像学诊断 | 第38-41页 |
·超声诊断 | 第38-39页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诊断(MRI) | 第39-40页 |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 | 第40-41页 |
·肿瘤标志物检测 | 第41页 |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检验技术 | 第41-42页 |
4. 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现况 | 第42-45页 |
·手术治疗 | 第42-43页 |
·化学治疗 | 第43-44页 |
·生物治疗 | 第44-45页 |
·免疫治疗 | 第44-45页 |
·基因治疗 | 第45页 |
二.肿瘤微环境 | 第45-57页 |
1. 肿瘤的微环境 | 第45-46页 |
2. 卵巢肿瘤的微环境对卵巢肿瘤周边的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 第46-53页 |
·卵巢肿瘤的微环境对卵巢肿瘤周边的血管生成的影响 | 第47-49页 |
·卵巢肿瘤的微环境对卵巢肿瘤周边的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 第49-53页 |
·肿瘤淋巴管的形态特点 | 第49-50页 |
·肿瘤微环境高压的作用 | 第50页 |
·肿瘤新生淋巴管的分子机理 | 第50-52页 |
·肿瘤新生淋巴管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 第52-53页 |
3. 卵巢肿瘤的微环境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53-55页 |
4.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5页 |
第二章 卵巢癌淋巴结定向转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75-108页 |
前言 | 第75-76页 |
实验流程 | 第76-105页 |
1. 材料 | 第77-81页 |
·质粒、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第77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77-78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78-79页 |
·部分实验试剂的配置 | 第79-81页 |
2. 方法 | 第81-93页 |
·脂质体法转染SKOV3-PM4 | 第81-83页 |
·Qtracker~(?)655 Cell Labeling Kit标记HUVEC | 第83-85页 |
·交互培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 第85-91页 |
·交互培养液的制备与交互培养模式的建立 | 第85页 |
·交互培养的细胞的形态学比较 | 第85-87页 |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 | 第85-86页 |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显微结构变化 | 第86-87页 |
·各组细胞分裂指数 | 第87页 |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增殖情况 | 第87-88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周期的变化 | 第88页 |
·各组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第88-90页 |
·各组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测定 | 第90页 |
·各组细胞的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运动能力 | 第90-91页 |
·共培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 第91-93页 |
·SKOV3-PM4与HUVEC共培养模式的建立 | 第91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培养细胞的互作情况 | 第91-92页 |
·明胶酶谱分析法进行酶活性的检测 | 第92-9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93页 |
3. 结果 | 第93-102页 |
·荧光标记结果 | 第93页 |
·交互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第93-101页 |
·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93-96页 |
·HE染色结果 | 第93-94页 |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94-96页 |
·细胞分裂指数结果比较 | 第96页 |
·细胞生长速度结果比较 | 第96-97页 |
·细胞生长周期比例结果比较 | 第97-98页 |
·各组细胞运动迁移能力 | 第98-101页 |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 第98-99页 |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结果 | 第99-100页 |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结果 | 第100-101页 |
·共培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 | 第101-102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培养细胞的互作情况 | 第101页 |
·明胶酶谱的实验结果 | 第101-102页 |
4. 讨论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三章 卵巢癌淋巴结定向转移细胞和淋巴内皮细胞共培养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8-134页 |
前言 | 第108-109页 |
实验流程 | 第109-131页 |
1. 材料 | 第110-115页 |
·质粒、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第110-111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111-112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2-113页 |
·部分实验试剂的配置 | 第113-115页 |
2. 方法 | 第115-120页 |
·慢病毒感染SKOV3-PM4 | 第115-118页 |
·Qtracker~(?)655 Cell Labeling Kit标记HLEC | 第118页 |
·交互培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 第118-119页 |
·交互培养液的制备与交互培养模式的建立 | 第118页 |
·交互培养的细胞的形态学比较 | 第118页 |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 | 第118页 |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显微结构变化 | 第118页 |
·各组细胞分裂指数 | 第118页 |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增殖情况 | 第118页 |
·各组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 第118页 |
·各组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测定 | 第118页 |
·各组细胞的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运动能力 | 第118页 |
·体外管道形成能力的测定 | 第118-119页 |
·共培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 第119页 |
·SKOV3-PM4与HLEC共培养模式的建立 | 第119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培养细胞的互作情况 | 第119页 |
·明胶酶谱分析法进行酶活性的检测 | 第119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19-120页 |
3. 结果 | 第120-129页 |
·荧光标记结果 | 第120-121页 |
·交互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127页 |
·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121-123页 |
·HE染色结果 | 第121页 |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121-123页 |
·细胞分裂指数结果比较 | 第123页 |
·细胞生长速度结果比较 | 第123-124页 |
·各组细胞运动迁移能力 | 第124-126页 |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 第124-125页 |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结果 | 第125-126页 |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结果 | 第126页 |
·交互培养后的HLEC体外成管实验结果 | 第126-127页 |
·共培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 | 第127-129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培养细胞的互作情况 | 第127-128页 |
·明胶酶谱的实验结果 | 第128-129页 |
4. 讨论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4页 |
第四章 应用二维电泳和质谱技术筛选卵巢癌淋巴结定向转移细胞上清液中分泌蛋白质的差异性的初步研究 | 第134-151页 |
前言 | 第134-135页 |
实验流程 | 第135-148页 |
1. 材料 | 第136-139页 |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 第136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136-137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137-138页 |
·部分实验试剂的配置 | 第138-139页 |
2 方法 | 第139-143页 |
·分泌蛋白样品制备 | 第139页 |
·蛋白样品浓度测定(Bradford法) | 第139-140页 |
·双向电泳 | 第140-141页 |
·凝胶染色----银染 | 第141页 |
·图像分析 | 第141-142页 |
·MALDI-TOF-MS/MS质谱鉴定 | 第142-143页 |
3 结果 | 第143-145页 |
·标准品的标准曲线与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第143页 |
·二维凝胶电泳结果 | 第143-145页 |
·差异蛋白质点的MALDI-TOF-MS分析结果 | 第145页 |
4. 讨论 | 第145-148页 |
结论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