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以A银行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导论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文献评述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基本思路与框架 | 第12-15页 |
| ·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 ·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2 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 第16-21页 |
| ·银行不良资产理论分析 | 第16-17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 ·软约束理论 | 第17页 |
| ·银行贷款的分类及其不良贷款的特点 | 第17-19页 |
| ·银行贷款分类 | 第17-18页 |
| ·五级分类法较四级分类法的进步 | 第18页 |
| ·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 | 第18-19页 |
| ·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 | 第19-21页 |
| ·对银行业的影响 | 第19页 |
| ·对整体经济的危害 | 第19-21页 |
| 3 国内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借鉴 | 第21-28页 |
| ·美国 | 第21-22页 |
| ·美国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 第21页 |
| ·美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 第21-22页 |
| ·美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 | 第22页 |
| ·日本 | 第22-24页 |
| ·日本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 第22-23页 |
| ·日本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 第23页 |
| ·日本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 | 第23-24页 |
| ·韩国 | 第24-25页 |
| ·韩国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 第24页 |
| ·韩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 第24页 |
| ·韩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 | 第24-25页 |
| ·波兰 | 第25-26页 |
| ·波兰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 第25页 |
| ·波兰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 第25页 |
| ·波兰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 | 第25-26页 |
| ·中国 | 第26-28页 |
|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 第26页 |
| ·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 第26页 |
| ·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 | 第26-27页 |
| ·美国、日本、波兰、韩国处置不良资产方法的经验 | 第27-28页 |
| 4 A 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 第28-40页 |
| ·A 银行概况 | 第28-32页 |
| ·基本财务状况 | 第28-30页 |
| ·公司治理情况 | 第30页 |
| ·组织架构图 | 第30-32页 |
| ·A 银行佛山分行不良资产现状 | 第32-37页 |
| ·佛山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 | 第32页 |
| ·A 银行不良贷款分析 | 第32-37页 |
| ·A 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 第37-40页 |
| ·宏观因素 | 第38页 |
| ·微观因素 | 第38-40页 |
| 5 A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措施 | 第40-43页 |
| ·建设专业化团队 | 第40页 |
| ·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40页 |
| ·不良资产出售 | 第40-41页 |
| ·不良资产重组 | 第41页 |
| ·处置抵(质)押物 | 第41-42页 |
| ·法律诉讼 | 第42-43页 |
| 6 A 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启示 | 第43-46页 |
| ·定位明确 | 第43页 |
| ·风险前移 | 第43-44页 |
| ·加强责任制度 | 第44页 |
| ·增加抵、质押资产 | 第44页 |
| ·强化管理 | 第44-46页 |
| 7 结论及展望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展望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