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教令权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 教令权制度的定义与流变 | 第11-15页 |
(一) 先秦:萌芽期 | 第11-12页 |
(二) 秦:形成期 | 第12-13页 |
(三) 汉:发展期 | 第13-14页 |
(四) 魏晋南北朝:成熟期 | 第14-15页 |
二、 唐代教令权制度的历史成因 | 第15-18页 |
(一) 政治原因 | 第15-16页 |
(二) 经济原因 | 第16-17页 |
(三) 文化原因 | 第17-18页 |
三、 唐代教令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18-28页 |
(一) 尊敬权 | 第18-23页 |
(二) 家教权 | 第23-24页 |
(三) 婚姻决定权 | 第24-25页 |
(四) 财产支配权 | 第25-26页 |
(五) 惩戒权 | 第26-27页 |
(六) 送惩权与送杀权 | 第27-28页 |
四、 唐代教令权制度的特点 | 第28-35页 |
(一) 教令权入律 | 第28-29页 |
(二) 家法与国法的双重保障 | 第29-30页 |
(三) 儒家伦理根深蒂固 | 第30-33页 |
(四) 权利与义务的双重性 | 第33页 |
(五) 教令权规制下的女性生活 | 第33-35页 |
五、 教令权制度的现代价值 | 第35-39页 |
(一) 当代中国面临的孝道问题 | 第35-37页 |
(二) 教令权制度的创造性转化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