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的背景分析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综述 | 第10-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概述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概述 | 第14-16页 |
|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2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24页 |
| ·城乡统筹发展涵义 | 第17页 |
|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17-18页 |
| ·科学客观原则 | 第17页 |
| ·全面系统原则 | 第17页 |
| ·可行动态原则 | 第17-18页 |
|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8-24页 |
|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18页 |
| ·指标的阐述及量化方法 | 第18-20页 |
| ·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20-23页 |
| ·指标集成 | 第23-24页 |
| 3 大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 第24-39页 |
| ·大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 第24-35页 |
| ·大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的数据整理 | 第24-25页 |
| ·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25-26页 |
|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检验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法 | 第26-28页 |
| ·计算共同度 | 第28-29页 |
| ·求相关系数矩阵R 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并提取因子 | 第29-31页 |
|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 第31-32页 |
| ·因子的命名及解释 | 第32-33页 |
| ·计算因子得分 | 第33-35页 |
| ·因子得分协方差矩阵 | 第35页 |
| ·计算综合得分——城乡统筹度 | 第35页 |
| ·因子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 | 第35-37页 |
| ·大庆市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 第37页 |
| ·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辐射作用小 | 第37页 |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 第37页 |
| ·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滞后 | 第37-39页 |
| 4 大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构建 | 第39-44页 |
| ·内部驱动机制 | 第39-40页 |
| ·经济拉动机制 | 第39-40页 |
| ·文化促进机制 | 第40页 |
| ·外部驱动机制 | 第40-42页 |
| ·社会政策机制 | 第40-41页 |
| ·生态融合机制 | 第41-42页 |
| ·内外部机制的协同作用 | 第42-44页 |
| 5 大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4-47页 |
| ·合理规划布局,增强集聚和辐射作用 | 第44页 |
| ·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 第44-45页 |
| ·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 | 第44页 |
| ·全面开展农业技术革命 | 第44-45页 |
| ·变革观念制度,消除城乡不平等问题 | 第45-46页 |
| ·转变思想观念 | 第45页 |
| ·改革户籍制度 | 第45页 |
| ·统筹城乡就业 | 第45页 |
| ·创新土地制度 | 第45页 |
| ·完善保障制度 | 第45-46页 |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综合条件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