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我国地震特点 | 第11-12页 |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概述 | 第12-14页 |
·FP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14-19页 |
·FPS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5-17页 |
·扭转破坏的案例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摩擦摆结构计算模型与抗震原理 | 第20-26页 |
·摩擦摆基础隔震原理 | 第20-21页 |
·摩擦摆支座的构成 | 第21-22页 |
·摩擦摆支座的数学力学属性 | 第22-25页 |
·本章总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结构抗扭转振动原理 | 第26-34页 |
·结构的动力学方程 | 第26-30页 |
·扭转情况下结构的动力学方程 | 第26-29页 |
·平动—扭转耦联体系的地震作用 | 第29-30页 |
·结构设计中控制扭转的指标 | 第30-33页 |
·结构扭转位移的控制 | 第31-32页 |
·结构扭转周期的控制 | 第32-33页 |
·本章总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基于摩擦摆隔震下非对称框架结构的减震抗扭分析 | 第34-51页 |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简介 | 第34页 |
·结构模型的背景 | 第34-35页 |
·算例分析 | 第35-40页 |
·隔震支座的主要参数选择 | 第35-36页 |
·算例结构模态分析 | 第36-38页 |
·地震波的选择 | 第38-40页 |
·分析结果 | 第40-50页 |
·结构自振周期的变化 | 第40页 |
·单向地震波激励下结构的反应 | 第40-46页 |
·扭转方向地震反应比较 | 第46-48页 |
·角柱的地震反应 | 第48-50页 |
·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TMD与摩擦摆结构的联合减震分析 | 第51-65页 |
·TMD的构成及分析模型 | 第51-53页 |
·TMD的构成 | 第51-53页 |
·TMD的模型 | 第53页 |
·分析模型及TMD的参数设置 | 第53-55页 |
·所建立模型的情况 | 第53-54页 |
·本文中TMD的参数设计 | 第54-55页 |
·时程分析工况与隔震层的设计 | 第55-56页 |
·地震波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 第55页 |
·隔震层的设计 | 第55-56页 |
·非对称框架结构的联合减震效果 | 第56-59页 |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第56页 |
·非对称框架结构的隔减震分析结果 | 第56-59页 |
·对称框架结构的联合减震效果 | 第59-63页 |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第59-60页 |
·结构的减震效果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