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22页 |
| 一、问题缘起 | 第9-10页 |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四、研究目的与价值 | 第19-21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隋唐科技教育的发展与嬗变 | 第22-30页 |
| 一、隋朝科技教育的萌芽与创立 | 第22-25页 |
| (一) 制度化科技教育创立的历史条件 | 第22-23页 |
| (二) 隋朝科技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 二、唐代科技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 第25-30页 |
| (一) 恢复——太宗时期 | 第26-27页 |
| (二) 调整——高宗时期 | 第27页 |
| (三) 发展——玄宗时期 | 第27-29页 |
| (四) 衰退——安史之乱至唐末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隋唐科技教育政策与理念 | 第30-36页 |
| 一、隋唐时期科技教育政策 | 第30-33页 |
| (一) 确立尊儒崇圣的儒家思想在科技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 第30页 |
| (二) 培养科技人才,服务统治需要 | 第30-32页 |
| (三) 垄断专业知识,保障政治稳定 | 第32-33页 |
| 二、隋唐时期科技教育理念 | 第33-36页 |
| (一) 博采众长,精于钻研 | 第33-34页 |
| (二) 相信科技改造社会的力量,顺应自然规律 | 第34-35页 |
| (三) 强调科技知识与科技道德并进 | 第35页 |
| (四) 重视智能发展,强调观察与实证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隋唐科技教育管理制度与教育系统 | 第36-48页 |
| 一、隋唐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与职能 | 第36-37页 |
| (一) 隋唐科技教育中央管理体制及职能 | 第36页 |
| (二) 隋唐科技教育地方管理体制及职能 | 第36-37页 |
| 二、隋唐时期科技教育系统 | 第37-48页 |
| (一) 官办科技学校 | 第37-39页 |
| (二) 私人办学 | 第39-48页 |
| 第四章 隋唐科技教育内容与方法 | 第48-54页 |
| 一、隋唐科技教育内容 | 第48-52页 |
| (一) 算学教育内容 | 第48页 |
| (二) 医学教育内容 | 第48-50页 |
| (三) 天文历法教育内容 | 第50-52页 |
| 二、隋唐科技教育方法 | 第52-54页 |
| (一) 常讲 | 第52页 |
| (二) 观摩 | 第52页 |
| (三) 实践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隋唐科技教育经验与启示 | 第54-63页 |
| 一、隋唐科技教育经验 | 第54-58页 |
| (一) 制度化的培养模式 | 第54-55页 |
| (二) 科举选拔科技人才 | 第55-56页 |
| (三) 与儒学精神的深度契合 | 第56-57页 |
| (四) 科学素养涵育与科技能力培养相结合 | 第57-58页 |
| 二、隋唐时期科技教育对当今科技教育的启示 | 第58-63页 |
| (一) 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共生 | 第58页 |
| (二) 合理社会结构与科技教育的关系 | 第58-59页 |
| (三) 完善学科体系兼顾理论应用 | 第59-60页 |
| (四) 正视传统观念协调科教发展 | 第60-61页 |
| (五)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培养义务 | 第61-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