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Content | 第11-15页 |
绪言 | 第15-41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三、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核心内容 | 第32-37页 |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的新特征 | 第37-39页 |
五、女性伦理的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第一章 五四新文化时期女性伦理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 第41-51页 |
第一节 经济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 第41-44页 |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 第41-42页 |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政治背景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文化背景 | 第45-50页 |
一、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 第45-48页 |
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二章 新青年派的女性伦理思想——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例 | 第51-79页 |
第一节 胡适的女性伦理思想 | 第51-64页 |
一、超于良妻贤母——胡适的女子理想人格模型 | 第52-56页 |
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胡适的贞操观 | 第56-60页 |
三、教育——女子解放的途径 | 第60-63页 |
四、胡适女性伦理思想中其他方面的观点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周作人的女性伦理思想 | 第64-77页 |
一、以性科学为武器对传统女性伦理批判 | 第65-73页 |
二、经济独立——女子独立的基础 | 第73-74页 |
三、以科学知识普及为基础的女子教育思想 | 第74-75页 |
四、对周作人女性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三章 东方文化派的女性伦理思想——以杜亚泉为例 | 第79-94页 |
第一节 赞美女性与批判封建伦理纲常 | 第82-85页 |
第二节 以恋爱为基础的自由婚姻观 | 第85-88页 |
第三节“培育新国民”的教育救国思想 | 第88-92页 |
一、普及性国民教育 | 第89-90页 |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 | 第90-92页 |
第四节 对杜亚泉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四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女性伦理思想——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例 | 第94-120页 |
第一节 李大钊的女性伦理思想 | 第94-107页 |
一、对封建伦理思想的坚决批判 | 第95-99页 |
二、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 | 第99-102页 |
三、女子教育思想 | 第102-104页 |
四、妇女的经济独立 | 第104-106页 |
五、对李大钊女性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陈独秀的女性伦理思想 | 第107-118页 |
一、封建伦理纲常——封建女性经济不独立的根本原因 | 第108-110页 |
二、德、智、体三者并重的国民教育思想 | 第110-115页 |
三、以个人为基础的婚姻观 | 第115-117页 |
四、对陈独秀女性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的现代审视 | 第120-134页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现代反思 | 第121-126页 |
第二节 男女平等问题 | 第126-134页 |
一、就业中男女不平等现象 | 第126-128页 |
二、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 | 第128-131页 |
三、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 | 第131-132页 |
本节小结 | 第132-134页 |
结语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