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肠道微生物的体外培养与分离鉴定及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21页 |
|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肠道微生物的概况 | 第10-15页 |
|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研究 | 第15-17页 |
| ·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功能 | 第15页 |
| ·肠道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 第15-16页 |
| ·肠道微生物功能研究新进展 | 第16-17页 |
| ·益生菌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对肠道微生物的调控 | 第17页 |
| ·益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益生菌的开发前景 | 第19页 |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一节 鸡盲肠中梭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1-34页 |
| 1 引言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 ·耗材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23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8页 |
| ·试验准备 | 第23-24页 |
| ·动物试验 | 第24页 |
| ·梭状芽胞杆菌的分离 | 第24-25页 |
| ·梭状芽胞杆菌的分子鉴定 | 第25-26页 |
| ·细菌DNA的提取 | 第25页 |
| ·引物的选择及PCR反应 | 第25-26页 |
| ·PCR结果验证 | 第26页 |
| ·PCR产物纯化 | 第26页 |
| ·菌种鉴定 | 第26页 |
| ·DAPI染色法确定细菌形态 | 第26-27页 |
| ·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 | 第27页 |
| ·分离梭菌体外对沙门氏菌的作用 | 第27-28页 |
|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第2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细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 ·PCR产物的电泳分析结果 | 第28页 |
| ·菌种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 ·DAPI染色结果 | 第29-30页 |
| ·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30-31页 |
| ·梭菌C1对沙门氏菌体外的抑菌结果 | 第31页 |
|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 4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利用体外连续发酵模型培养鸡肠道微生物 | 第34-45页 |
| 1 引言 | 第34-3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3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体外连续发酵模型 | 第36-37页 |
| ·培养基 | 第37页 |
| ·PCR-DGGE相关试剂 | 第37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43页 |
| ·连续发酵过程的具体操作 | 第37-38页 |
| ·鸡盲肠接种物的制备 | 第38页 |
| ·样品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 ·16S rDNA V3区的PCR-DGGE | 第39-43页 |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3-44页 |
| 4 讨论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部分肠道微生物对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5-59页 |
| 1 引言 | 第45-4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 ·材料 | 第46-47页 |
| ·耗材 | 第46页 |
| ·试剂 | 第46页 |
| ·细菌菌株和试验动物 | 第46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 ·方法 | 第47-51页 |
| ·肠道微生物的干涉试验 | 第47-48页 |
| ·沙门氏菌的活菌数检测 | 第48页 |
| ·鸡肠道菌群差异的PCR-DGGE检测 | 第48页 |
| ·Q-PCR检测鸡盲肠内容物中菌群变化 | 第48-5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 ·不同肠道微生物对鸡体重的影响 | 第51-52页 |
| ·鸡盲肠内沙门氏菌的活菌数结果 | 第52-53页 |
| ·鸡肠道菌群的差异 | 第53-56页 |
| ·Q-PCR检测鸡盲肠中的主要菌群变化 | 第56-57页 |
| 4 讨论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页 |
| 前景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