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印染废水的一般处理工艺 | 第11-14页 |
| ·物理法 | 第11-12页 |
| ·化学方法 | 第12-13页 |
| ·印染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技术方法 | 第14-18页 |
| ·吸附法处理印染废水 | 第14-15页 |
| ·高级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 | 第15-16页 |
| ·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 | 第16-17页 |
| ·膜法处理印染废水 | 第17-18页 |
| ·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与生物活性炭法处理印染废水概述 | 第18-19页 |
| ·用于环境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的 DGGE 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 2 生物活性炭的启动与运行条件的探索 | 第20-26页 |
| ·试验条件及方法 | 第20-21页 |
| ·试验装置 | 第20-21页 |
| ·试验所用原水 | 第21页 |
| ·菌种的来源 | 第21页 |
| ·水质分析方法及仪器 | 第21页 |
| ·生物活性炭装置的挂膜与稳定运行 | 第21-23页 |
| ·挂膜 | 第21-22页 |
| ·BAC 装置的稳定运行 | 第22-23页 |
| ·BAC 柱的反冲洗 | 第23页 |
| ·生物活性炭柱运行工艺分析 | 第23-26页 |
| ·不同的 HRT 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不同气水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24-26页 |
| 3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26-33页 |
| ·BAC 柱内溶解氧的变化情况 | 第26-27页 |
| ·对 CODCr的去除效果 | 第27-28页 |
| ·对色度的去除效果 | 第28页 |
| ·BAC 内浊度的变化情况 | 第28-29页 |
| ·对 SCOD 的去除效果 | 第29-30页 |
| ·对 TOC 的去除效果 | 第30-31页 |
| ·对废水 UV254的去除效果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4 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联合处理印染废水 | 第33-44页 |
| ·在不曝气条件下,装置对废水的处理情况 | 第33-35页 |
| ·BAC 装置内溶解氧的变化情况 | 第33-34页 |
| ·对色度的去除情况 | 第34-35页 |
| ·对 CODCr的去除情况 | 第35页 |
| ·减少臭氧投加量,装置的运行情况研究 | 第35-38页 |
| ·BAC 装置内溶解氧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 ·对 CODCr的去除效果 | 第37-38页 |
| ·对色度的去除效果 | 第38页 |
| ·增加臭氧投加量时,对废水的处理情况 | 第38-43页 |
| ·装置内溶解氧的变化情况 | 第39-40页 |
| ·对色度的去除情况 | 第40-41页 |
| ·对 CODCr的去除情况 | 第41-42页 |
|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42页 |
| ·对 SCOD 的去除效果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5 BAC 装置内部微生物分布的 PCR-DGGE 分析 | 第44-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 ·供试微生物 | 第44页 |
| ·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 ·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 ·DNA 的准备 | 第46-47页 |
| ·PCR 扩增 DNA | 第47-48页 |
| ·DGGE 电泳实验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 | 第49-53页 |
| ·基因条带分析 | 第49-50页 |
| ·PCR 的产物分析 | 第50-51页 |
| ·DGGE 条带分析 | 第51-52页 |
| ·胶回收与测序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总结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 | 第61页 |